第241页(1 / 2)

“是的。德国境内各大城市的下水道工程都非常不错。不过,中国青岛的下水道工程是中国人自己的功劳。德国并没有做什么。”

在今天之前,希特勒并没有听说什么青岛下水道工程,更不清楚这里面德国人起到了什么作用,所以,他选择了一个相对比较保守的说法。不过,这不妨碍此刻在他的内心深处升起来的自豪感。

得到了赵长卿的肯定,阿道夫·希特勒双颊泛红,就好像一个羞涩的孩子,因为得到了师长的夸赞而雀跃。

赵长卿道:“如果下水道工程已经相当完备的话,不妨考虑一下公路。”

“公路?”

“对,公路。优良的jiāo通能够让国内物资的运输变得更加快捷,路上的消耗也会更少。”

希特勒立刻想到,高速公路不但能够用于贸易,更方面军队的调动。他决定,等自己上台之后就兴建最好的高速公路,为了日后做准备。

赵长卿继续道:“这些事情能且只能由国家来做。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他们要自负盈亏,所以,做这种大工程,一来支出太过庞大,不是轻易能够负担得起的,二来,这些工程一般情况下看不到收益,如果由企业来兴建,为了账面平衡,企业难免会向民众收取费用。这很容易引起冲突。反而是国家来做这些事情,即便表面上没有进项甚至是大笔的支持,可gān净整洁的环境,能够让人民生病的几率降低,这会减少人民在医疗上的开支,人民会有更多的闲钱用在别的地方,而这些闲钱,最后会以税收的形式重新回到国家的手里。公路也一样。”

希特勒点了头,表示明白。

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希特勒并没有接受完整而又系统的教育,甚至因为他的求学历程使得他的性格有些偏激,但是,能够靠着自学走到这一步,尤其是仔细地阅读过《大国崛起》这部书的希特勒要理解赵长卿的话还是能够做得到的。

当然,糅合了他自己的三观之后会有什么变化,那就不是赵长卿能够掌控的了。毕竟,这个时候的希特勒已经年过四十,他是个拥有自己独特的三观的成年人了。

“人民的诉求总是简单而又清晰的,他们只要吃饱穿暖,有个小小的家,让孩子们得到良好的教育,手里再有点余钱能够让他们买点平时舍不得买积攒上一两年却又买得起的玩意儿让他们能够在左邻右舍中间炫耀一下满足一下小小的虚荣心就差不多了。任何人,在任何的朝代,只要能够满足人民的需求,就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戴。”

赵长卿自己的内心深处对民主其实是不以为然的,但是,他知道希特勒的性子,因此最后还是改了口,道:“鉴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