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页(1 / 2)

赵长卿qiáng调道:“不是清王朝的那种把百姓当成奴隶看待的公主,而是汉唐时期,深受唐太宗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影响、自觉地约束着自己,保持着谦逊、宽容,又对政治和时事充满了敏锐和自己的想法的皇家公主。”

王福林道:“证据呢?”

“证据有两个,一个是史太君两宴大观园后,薛宝钗要林黛玉下跪认错。一个是关于刘姥姥。”

对于林黛玉的定位和气场,赵长卿十分明确:“红楼梦讲的是发生在封建大家庭里面的故事,前提就是封建社会,而封建社会,最讲究的就是身份和等级!故事里面的每一个人都跟他所在的社会地位和阶级是相对应的。其中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角色更是互为镜子!从身份的角度上来说,未出嫁的女孩子里面数林黛玉最高,而薛宝钗最卑微。薛宝钗在红楼梦里面的气场就是‘我虽然身份不高,但是我比你们优秀,我来指点你们’这种女王气场!因为身份卑微而虚张声势却同样因为身份卑微所以教养有缺闹出了种种笑话依旧死不回头的气场——这个我们以后再说——而林黛玉跟薛宝钗相反,薛宝钗是自诩为女王,而林黛玉是真正的公主!不是那种一定要别人顺从她的公主病的公主,而是真正把自己当成主人翁一样,对身边的人采取了包容、体谅、理解的谦逊态度的皇家公主!即便别人的批评并不准确,她也抱持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谦逊心态!这才是林黛玉跟薛宝钗两个人物的魅力所在!最能体现她们这两种心态的,就是薛宝钗要林黛玉为了那几句戏词而认错的这场戏!”

赵长卿着重拿出了这场戏,

“薛宝钗用西厢记里面的‘良辰美景奈何天’来教训林黛玉,可实际上呢,原著里不止一次说过,梨香院的那些小戏子们经常练嗓子,西厢记更是他们常唱的曲目,大观园里面的女孩子们也不止一次听到西厢记的唱词。所以,薛宝钗以这个为理由要教训林黛玉,这是不对的。因为错误的理由去指责别人,只会显得自己更加可悲。但是林黛玉还是接受了薛宝钗的意见,并且由此认定薛宝钗是好人。

“如果这里的林黛玉显得非常小家子气,那么,我们只会看到一个楚楚可怜的林黛玉,却看不到林黛玉的宽容和谦逊,同样,我们也只会看到一个抓住别人一点点过错就不放、咄咄bi人的薛宝钗,却看不到薛宝钗背后的心虚,观众更加不会去探究薛宝钗不得不虚张声势来抓住自己现有的一切的无奈和可悲!

“选角很重要。原著里的林黛玉是一面通透的镜子,这个角色如果差了一点,毁掉的不仅仅是林黛玉这个人物,也让薛宝钗这个角色的魅力和深度大大降低。”

“同样还有刘姥姥的悲剧。”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