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是生来就顺顺当当,天上掉下来的皇位不成?
连太上皇这个当年名正言顺的嫡长子,都是很经过一番血斗,才坐稳了皇储之位的。
现实摆在这里,绍王也不好说皇上的错:毕竟绍王府只是个王位,他爱重王妃喜欢嫡子,就能拍板让周黎蘅继位。
可这国家不同,皇上不可能因为偏宠哪个皇子,就定下来让他继位,打压其余儿子,皇上这番放养,也是要看看哪个儿子能出色争出来的意思。
也正因如此,皇子们才心思浮动,都对大位有了觊觎之心。
那走歪了路入了歧途的,估计也不只大皇子一个人。只是大皇子蠢而毒的格外有特色而已。
皇上恨的也是这一点:你但凡是个枭雄人物呢,朕也不会这么生气。
结果长子只是个掰棒子,还掰一个扔一个的笨狗熊,而掰的那一个也掰不明白,可给皇上气坏了。
朕可以生枭雄,但朕真的不想生狗熊儿子啊!
皇上恼了一会儿,看着绍王忽然想起一事:“林如海既不曾跟这畜生搅在一起胡闹,可见还是个明白人。王叔还想着与他家结亲不曾?”
绍王赶紧点头:这可是正事。
皇上端着茶想了一回:“算起来林如海今年也该入京面圣了。只是他一离了江南,朕一时也难找新的巡盐御史顶上。”
事关盐政,绍王也不便多说,只道:“巡盐御史位置要紧,一般做个七八年也就到头了。”
要是让一官员长久在同一个高位上,难免各处关卡都打通,只手遮天起来。
故而本朝做官的规矩,文臣武将虽不跨行,但文臣班子里头,却是各部来回调换官员,跨度极大。
比如做了两年户部侍郎,一转头调去礼部做尚书,又或者刚从工部管完治水的官员,转眼又去了大理寺审案子都是寻常事。
这也是帝王御人之术,从太、祖爷起就传下来的制衡道理。
林如海能在盐政上做上几年,已经是比较长久特殊的个例了,就在他做巡盐御史的年份里,户部尚书都换过仨了。
皇上听了绍王这话,心里也就暂有了主意:确实该先把林如海调回京城来,叫个与他素无瓜葛的官员去接任,查一查历年盐政的账目再说。
第1卷 第63章
绍王爷在听皇上说起有意将林如海调回京后, 觉得自家儿子婚事可期,待要告退,忽然想起另外一事来。
他还受人所托, 要来向皇上议另一桩婚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