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页(1 / 2)

“另外就是, ”苏轼将他在朝报上看到的信息透露给明远做补充,“如今与高丽往来的海商, 以福建林氏船只最多, 规模最大。听说林氏与高丽王室甚至结有姻亲。这次高丽来朝,应当也有海商的功劳在里面。”

“嗯!”

明远点起了头, 对这个时空的海商更多了些认识——甚至能够影响一国的外交政策。

“不过,高丽使节来我大宋, 竟会带这么多使臣的吗?”

明远望着窗外运河上一条接着一条, 没完没了的船只。那些船只的船头上,大多站着一个个身穿吏员袍服的男人。从他们的装束来看, 更像是宋境的官吏, 但是从那鼻孔向天的架势看, 明远又很怀疑他们也是高丽人。

“那些不是高丽使臣。”

苏轼也看了一眼, 唇角的笑容转为讽刺。

“那些是使臣的押伴, 原来是本路的库管官。竟然一起跟着到杭州作威作福来了。”

明远吃惊不小:感情他看见的那些,眼高过顶,对同胞不假辞色的,竟然是本国人,是负责陪伴高丽使臣一路进京的“陪伴客使”。

“大约也是借着高丽首次朝贡的名头,觉得自己陪伴的是外国特使,因此看不起州郡官员。他们那腰板儿,要到了汴京,看见汴河上那座虹桥了,才能哈得下去。”

明远听见,便觉得苏轼挖苦起人来,也是相当的不留情面。

“不说这些无关之事了。”

待到酒楼跟前高丽使节的船只走完,苏轼便把话题岔开。

“明日府学放假,远之,你何不去接了端孺,然后上我这儿来,我们一起去逛逛杭州城里的瓦子!”

明远:对,逛瓦子也是一件要紧事。

他还惦记着要将京中朱家桥瓦子的一部分“新式杂剧”剧组请来,与当地的瓦子“切磋交流”呢。

话说杭州城就是《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的发生地之一,不知在这里上演《白娘子传奇》新式杂剧,效果会怎么样。

第二天明远去府学接了种师中放学,往苏轼所在的州府衙门这边过来。这时距离瓦子开演的时间尚早,连苏轼都还未下班。种师中却嚷着肚饿。

明远便与小师弟一起去了一家从食店,各自点了一碗蝌蚪粉1,坐在长条凳上,一边吃,一边消磨时光。

这家从食店就坐落在杭州城的驿馆对面,与驿馆隔着一条四五丈宽的运河。明远刚刚抵达杭州城时,曾经在这里住过好几天,不止地方熟悉,驿馆里里外外的人也认得了不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