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就在这时,河对岸,驿馆那边突然站出一名士子,高声叱责那些押伴,道:“尔等还是中华之人吗?”
押伴们将脸涨得通红:“与外国往来交通大事,你一个穷酸措大凑什么热闹?!”
“穷措大”是宋人专门用来嘲讽穷困书生的称谓。
明远一瞅,那名年轻士子穿着土黄色的直裰,戴着书生巾,面貌看来文质彬彬,但也确实是穷酸。别说比不了明远,就连种师中的穿戴打扮,也远远及不上。
那书生听见押伴的话,冷笑出声道:“外交大事?你看,遇到这等事,高丽来的正使和副使有出面过吗?”
“这高丽使节都躲着不出面,只不过让两个根本听不懂汉话的仆从在此示威,到时候还不是往我等中华之人自己身上一推了事,说是我等窝里内斗,自己人欺负自己人?”
明远看着那名士子的面庞,听他的声音,越看越是熟悉。
他确定自己一定见过的,但无论如何也想不起来到底在何处见过。
这名年轻士子人虽穷,话却说得一点儿都不错:外面闹得这天翻地覆的,高丽使节们却一个也不出面。
回头就算是这件事情闹大,高丽使节也能将这事撇得干净。
明远想:这一手玩得真漂亮!
一面毫无顾忌地挑战着中华之人的底线,一面躲在后面自有人承担杭州市民的怒意。这些高丽使节,看来都是玩弄权术玩弄惯了的人精!
正在这时,突然有个沉稳的嗓音响起:“尔等在此作甚?”
明远一听这声音,心头放下一块大石。
很好,杭州府来人了。
是苏轼到了。
第166章 千万贯
苏轼穿着厚重而端肃的官服。天气暑热, 他手中拿着一把折扇,却并未像“便面”那样,展开来挡在眼前, 而是完全折起,在掌心有节律地敲击着。
苏轼身后跟着两名杭州府的衙役, 腰间持短棍, 面目不善, 望着眼前那群担任使臣押伴的库管官。
苏轼一声喝问, 那两名高丽健仆装作听不懂,而其余使臣押伴相互看了看,其中一人大着胆子反问:“你是何人?”
“杭州通判,苏轼。”
这一下, 聚在驿馆附近的杭州市民,便都知道眼前这位长脸男士就是一上任就为民谋福祉,为杭州城里安装“路灯”的苏通判了。
“通判?”
为首的一名押伴闻言笑道:“区区一介通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