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二月里, 若是在以前, 正是天气乍暖, 道路翻浆的时候。若是有载重的车辆驶过, 牲口费力那是不必说,车辙过处, 就是一条半尺深的印子,里面涌出泥浆。
如果再赶上下雨,这道路面上坑坑洼洼的更是容易积水。到时那水塘积起一塘的蝌蚪都不出奇。“青草池塘处处蛙”是北方道路上也能见的风景。
这一切人们都习惯了。
但是“山阳-汴京公路”的出现, 改变了人们对早春里出行的认知。所有那些阻碍交通的问题, 在这条“高等级公路”上都没有出现。
这里的路面依旧坚实、平整,车马奔行迅速而有序。
不少货主明明可以从汴河上将货物运进汴京的, 但到了山阳镇也宁可弃船上岸, 租货运马车, 把货物通过公路运到汴京城中去。
这条道路不仅承办货物运输, 还跑长途客运——有了这条公路之后, 从山阳到汴京之间就是最快最便捷的。
山阳镇上谁家要是嫁了女儿到京城中,可以上午出门,中午到娘家吃个饭,晚上再回到自己家里——轻轻松松,时间一点儿都不赶。
现在贺铸打算去乘坐的“班车”就是这样,定时定点往汴京去。
而这时的这一班,是待遇比较好的车次,一车厢只载六个人。而且出发的时间较晚,车厢未必能坐满。
如此贺铸可以不必自己骑马,而是舒舒服服地一路坐回汴京去,养足精神到家,刚好可以陪妻子去朱家桥瓦子看那里排演的新杂剧。
贺铸是军器监中实心实意办事的一名“实干型”官员,他不清楚朝堂上的事,因此也不知道如今王安石又将“汴京-扬州公路”的修筑提上了议事日程。
“山阳-汴京公路”修成之后,每月的交通往来数据,由此通过的车次、货物运输总量、乘客搭乘人数,所缴纳的费用,收入多少、维护支出多少,全都清楚地列在报表上,送到所有参股营建的各家手上。
眼看这条公路只要再过两三年就能完全回本,之后就是赚净利——各家都很满意,因此也动了心思,纷纷开始走上层路线,想要撺掇官家,将当初那项《收费公路法》正式颁布。
而王安石则是单纯见到“山阳-汴京公路”的效果不错,便建议朝中批准修建“汴京—扬州公路”,并借此机会提出由专门的运输公司提出“包税”,每年按照固定的份额向国家缴纳“过税”,这部分过税则按照里程比例,分摊在沿路各州县的头上。
这个建议对于官家赵顼来说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民间愿意“包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