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页(1 / 2)

“我大宋重文抑武的原因,远之想必也知晓。”苏轼并没有就这一话题深入讨论,而是摆事实,讲道理,“连军方的将领都没有任何机会拥兵自重。但凡立有殊功,固然会加官进爵,但也会立即被调离,入朝当个大佛供起来。”

“试想,官家又怎么会允许民间保有武器?将来万一成了祸乱之源,还如何是好。”

明远点点头,他认为苏轼说得非常在理。

像狄青这样立有大功的名将,照样能调入京中,给个枢密使的官职供着。

自己想让海商能多掌握一点力量,似乎确实是有点“天方夜谭”了。

不过苏轼眼珠一转,给明远提了一个建议:“远之何不去找元长谈谈?”

“蔡元长?”

明远提到蔡京的名字,已经又头疼起来。

“是呀,因为这本就是元长的职司啊!”

苏轼提醒明远:蔡京现在任钱塘尉,本就有职责守御沿海各方,并保护各水域内船只的安全。

明远想让海商们手中多一点兵器,这完全没戏,但如果由蔡京向朝中上书,请求加强沿海边防,甚至配备武器与人力,建立水军,都是有希望实现的。

而且如果能立下功勋,那也是蔡京的政绩,对他只有好处。

但是,蔡京不这样做,也没人会说他。

所以这其实还是明远出于自身利益,请蔡京出面帮忙,礼下于人那是必须的。

苏轼见到明远这副表情,当即拍拍胸脯:“远之,这个包在我身上,我去为你牵线搭桥去!”

“远之,你需要京为你做什么?”

他说得既温煦又体贴,但是口气之中还是隐隐在提醒——

明远,直说吧,直说你是来求我的。

明远刷的一声把手中的折扇打开扇了扇,笑着说了三个字。

“木兰陂——”

蔡京的脸色马上变了,直起身,不再靠着椅背,而是向前微倾,用认真的眼光紧紧盯着明远,看了片刻,才柔声问:“远之,你刚才说什么?”

明远再次重复:“我听说,元长兄有心要为家乡消除水患,修建木兰陂。”

人都说,欲取先予。

而木兰陂,是他唯一想到的,可以“予”蔡京的好处。

第211章 千万贯

明远闲来无事, 回忆他在本时空时对蔡京的了解,除了“奸臣”、“字好看”之外, 印象中蔡京唯一做过的一件好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