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如老死的枯木,发不出一颗芽来。偌大的新府里了无生机,政老爷分明在孝期,却每日偷偷地躲在房中喝酒,无所事事。宝玉终于肯读书,却还是碰都不肯多碰她一下。
生不如此,大概也就是这样了。
过年的时候,贾兰难得从青山书院回来。贾政有几分欢喜,给了他不少东西,考校她学问也十分满意。偏贾兰与贾政话不投机半句多,纵然贾政赏他一座银山,贾兰也是不稀罕了。
贾兰倒是孝敬母亲李纨,回家住的几日,每天晨起都给母亲磕头请安。李纨每每教诲,只提点贾兰一句话。“切勿忘了你伯祖父的恩情。”
贾兰心中自是牢记,明白亲疏之别的道理。
三月二十三,便是黛玉与柳清云大婚的日子。探花郎女儿再嫁探花郎,喜庆消息自然轰动了整个京城。连当今皇帝都忍不住提笔,写了一个佳偶天成的匾额赐下。
当日,亲事热闹至极,轰轰烈烈。
宝钗宝玉守在深宅大院,也免不得听到消息。
宝玉呆怔半晌,随后就自己躲在屋内,默默垂泪。宝钗见此状越加心酸,后悔对于她来讲,已经成了奢望。
留得住人,却拦不住心。宝钗也管不了宝玉了。
春去秋来,时间犹如白驹过隙。
转眼间,贾赦贾政两房终于出了孝期。赶巧今年太后八十大寿,皇帝启了恩科,宝玉、贾环二人一通参加了今秋科考。
与此同时,贾赦得了圣旨,官复原职。一家三口从金陵赶回来了。
☆、第72章
赶巧科举完毕这一天,邢氏与贾赦进京。贾兰闻得消息,遣小厮回家里知会一声,便骑马到城门口等着。不多时,果然见王善坐在马车前头打头阵,紧随而来的还有七辆马车,紧接着便是十两货车。
王善保认出兰哥儿,忙下了马行礼。贾兰笑着叫他不必耽搁,只管赶车回府,他就骑马在一边跟着就是。
进了城,车速就慢了下来,二人边走边聊了几句。贾兰方知伯祖父此行回来,还把惜春姑姑带了回来,八成是珍大叔那里求了伯祖母,要替其张罗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