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历史小说>我真是大昏君> 第一百八十九章 独一无二的《永乐大典》

第一百八十九章 独一无二的《永乐大典》(4 / 5)

上开始。朕已命内府调拨画匠、砑光匠、纸匠等,惜薪司、光禄寺和翰林院则分别负责木炭、酒饭和月米的供应。”

停顿了一下,朱由校又补充道:“之前抄录副本,有严格的规章制度,重录本要与正本的格式装帧一致。此番刊刻,倒不必如此。董卿,你明白朕的意思吗?”

“微臣明白。”老董躬身答道:“万岁欲使《永乐大典》流传于世,人人得观。”

朱由校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如此。只有这样,才不虞此巨著遗佚于世,成为千古之憾。”

招集了数千人编写抄录,耗费了那么多金钱,就弄一套收藏在皇家,既不经济,也容易遗佚。

刊刻了几百套,那,那就是几百万册啊?!朱由校轻抚着额头,被这数字吓了一跳,决定先来个一百套吧!

董其昌也在暗自估算,要是雕版印刷的话,千万刻版都打不住。虽说是一劳永逸,想再印的话,找出刻版就行,但耗费的时间和人力,算起来也令人咂舌。

朱由校已经权衡过利弊,决定采取活字印刷,关键是快呀,省钱哪!

而且,既然是印出来给人看的,要求就不用太高。流传于世的是文章,是知识财富,而不是秘不示人的精美收藏品。

在各州县逐步建立起图书馆,也是朱由校要普及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个图书馆放一套,这比较现实。个人收藏的话,一两万本的书,非一般财力所能购齐。

“微臣回去便布置,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刊刻。”董其昌理解了皇帝的意思,躬身告退。

书籍是进步的阶梯,皇帝轻轻叩击着椅子扶手,觉得自己干了一件最有意义的大事。

永历大帝朱棣修撰《永乐大典》,是为了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可路子走偏了,只抄录一本,显然达不到造福万代的目的。

嘉靖虽然抄录副本,理由是以免遗佚。可这个自私鬼,把正本带到棺材里去了,你能看个屁呀!

只有刊刻发行,流传于世,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失传。

对了,还有辽东的建奴,可不能让他们翻盘。什么《四库全书》,编撰收录的还没有毁弃的多呢!

这也只是个开始,在文化传承上,朱由校知道自己还任重而道远。

皇家藏书虽然丰富,但也有很多不全的。民间个人收藏的珍本善本,也不在少数。

不管是好是坏,别让它佚失了,是非留待后人阅览评价吧!

…………………

皇帝在尽力保持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财富,还憋着劲儿要平辽,不让建奴有毁书的机会。

而在辽东,建奴最终还是实施了战略收缩。这是形势不利之下采取的正确选择,可也是无奈之举。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