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感谢李兄这段时间的操劳辛苦。嗯,不说虚的,有什么差使,尽管交代给某家。”
李旦伸手指了指茶几上的物品,说道:“这些都是,你去办好吧!”
颜思齐不解,捧起一个精美的瓷器,把询问的目光投向李旦。
“官窑出品,做工精细华美。”李旦解说道:“这可是某家费了好大劲儿才搞到的货源,要卖上好价钱的。”
颜思齐再次查看了一番,点头道:“这个容易。如何做工的瓷器,自然要卖个高价。”
放下瓷器,颜思齐又拿起一盒烟,看了看上面的字,说道:“新开的烟厂啊?没听说过。”
李旦一哂,说道:“这是海商总会新建的烟厂,某给取名四海烟厂。烟呢,也是刚生产出来。来,尝尝味道。”
“咱们的烟厂?”颜思齐面露惊异,打开烟盒,取出点着,缓缓而深深地吸了一口。
细品了品,颜思齐评价道:“味道淡了点儿,可也不错。”
“这是多个配方中挑出来的,能为多数人所接受。”李旦说道:“朝廷在全国划出了十六个烟叶产区。咱们海商总会拿下了福建、浙江、广东、广西四个。”
颜思齐点了点头,说道:“这买卖肯定赚钱,可咱们是跑海商的,非要在陆地上也经营吗?”
“既然赚钱,管它海上陆地。”李旦双手交叉抱在胸前,说道:“其他商会倒是巴不得咱们不掺和,可这讨好朝廷的事情,怎少得了咱们。”
颜思齐垂下眼帘想了想,说道:“也对。会长为争取这四个省,肯定甚是辛苦。”
朝廷根据地理条件和环境气候,在全国划分了十六个烟叶产区,并规定了种植面积。
烟叶自然是全部收购,供给各个烟厂,原则上是先建八个厂。每个烟厂的三成利润作为烟草专卖税,上缴国家。
简单地说,十元钱的香烟,三元归国家,七元归烟厂。李旦让人算过,刨除各种生产所需的费用,开烟厂的利润应在两成左右,甚至是更高。
专卖和垄断差不多,李旦当然知道其中利润的可观,其他商会又岂能不知?
所以,围绕这十六个烟叶产区,以及首批的八家烟厂,四大商会可谓是争夺激烈。既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又能讨好皇帝,何乐而不为呢?
四大商会认为这是皇帝的恩赏,因为他们干得不错,才给他们赚钱的机会。
这样理解也没错,朱由校确实有激励的意思。但把烟厂分包下去,不用投入,还减少了中间环节,不多任命官员,也省了俸禄。
全部由皇家或朝廷包揽,看似能赚得更多,但长久来看,却并不是什么好事。钱不是一个人赚的,朱由校还是比较喜欢这种合作共赢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