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岁的十几幅字画起作用了?
皇帝爱财是出了名的,但花钱也不小气,这是和万历爷爷最大的差别。
“小学的教材也快编好了。”皇帝端起茶喝了一口,缓缓说道:“很快将刊印发行,小学考试也将在三年后正式开始。”
董其昌认真地听着,猜测着皇帝的意思,觉得皇帝是有意让礼部来主持小学资格考试。
在科举考试中,只有会试是由礼部主持。
而地方学官,比如提学官,是明朝省级教育行政长官,由朝廷任命,却又不接受国家主管教育部门的领导,比如礼部。
所以,朱由校觉得大明的教育体系的职责还不够清晰。而提学官的职责在于监督儒学教育的实施和教育成效的测定,就更不太符合皇帝的心思。
儒学,还是先秦时的儒学吗?现在盛行的程朱理学,也不过是儒学的一个分枝,一个解释者罢了。
即便是拿着先秦时的儒家经典,历史发展了千年,还会完全适应社会吗?
朱由校不认为是这样的,更不认为有哪家学说是完美的,可以亘古不变的。
法家有没有可取之处?墨家是不是包含了一些原始的科学?老庄之学呢?
所以,要打破儒学一家独大,要兼收并蓄、百家争鸣。
朱由校也没有把某派哲学抬高到独尊的地步,什么叫与时俱进,他比谁都熟悉这句话。
“小学资格暂不涉功名。”皇帝继续缓缓说道:“只是在赋税上有些减免,让老百姓更有让自家孩子读书学习的积极性。”
意识到皇帝的目光投过来,老董赶忙躬身道:“万岁,有意让礼部派人前去各地方主持考试?”
朱由校也没拿定主意,毕竟不是类似高考那样的级别,由各县主持也够了。可他关注的是长远,要整改的是大明的教育体系。
推行小学教育首先要建学校,大明地方也有很多官学,什么府学、县学、社学,但学的不一样,连老师都成问题。
挠了挠头,皇帝自失地一笑,说道:“三五年后的事情,还不急,且让朕再思虑思虑。”
董其昌也知道这件大事并不容易办成,皇帝既然已经意识到了,他才不多嘴呢!
老董告退而去,皇帝在御椅中轻抚额头,终于是苦笑出来。
想得简单了呀,要改革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你连足够的老师都没有。
而要培养老师,建立师范学院是正常的程序,但那些只想着当官入仕的读书人会去吗?
还是少英院最好,白纸一张,可以任由自己涂抹。那些孩子,也只有从小教育,才不会沾染那么多迂腐的坏毛病。
“去少英院问一下,期末考试的时间定下来没有?”皇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