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隶、山东的无地少地百姓,再加上江淮的,多数是漕工,看起来是不少。
但官府的号召,以及推出的优惠政策,对于“安土重迁”的百姓来说,还显得不够。
历史上的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能够形成风潮,在皇帝看来是实在活不下去,老百姓才背井离乡的。
所以,皇帝觉得要尽快开发辽东,吸引大地主、大家族等对象,应该更有效果。
因为无论是圈地,或者是建立大农场,老百姓在人力财力物力上都不具备。
只是在皇帝心里,还有“土地兼并”这个难题不好解决。
这几年正逐渐把土地收归国家,各地藩王的封田差不多全都收回了。现在又放开限制,在资本面前,土地兼并的严重程度和后果,令皇帝踌躇。
只租不卖,赋税定得很低,期限再定个几年十几年,对那些大资本、大地主是否有吸引力呢?
皇帝转换了下思路,想了半晌,觉得或许可行,但也不敢十分确定。
“皇爷。”李成成端来茶水,殷勤地奉上。
皇帝点了点头,坐在椅中,喝着茶水,依旧沉浸在自己的思路之中。
……………….
沈阳。
毛文龙放下了手中的报纸,微皱着眉头,手指轻轻叩击着桌案,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大明的国策在改变,这并不是刚刚发生的。至少在毛文龙的感觉上,至少已有两三年的时间。但最明显的,却还是今年以来的行动,以及不加掩饰的宣传。
相对于平民百姓,毛文龙这种层级的官员,知道的消息肯定更多,也更机密。
西南要讨伐缅甸,他是知道些情报的,当然是保密的,他也不会对外泄漏。
辽东已平,奢安叛贼已灭,皇帝就已经调兵遣将,继续展开军事行动,这是出乎他的意料的。
但从《大明论坛》报纸上,却能在几年的时间里捋清皇帝的思路和计划。
先是平辽灭奴,再是剿灭叛乱,然后就是开拓进取,为大明子民争取更广阔的土地。嗯,用皇帝的话叫生存空间……
北进南下,皇帝已经为大明帝国指出了扩张的方向。毛文龙身为军人,有仗打有战功可得,自然是举双手赞成。
只不过,毛文龙也看出了以后扩张与原来的不同。皇帝不仅是要用枪炮去占领,还要移民垦殖,把新的疆土牢牢握在手中。
打的下来,稳固守住,这两个目的都要达到,对军队的要求自然更高,朝廷的投入也自然很大。
而皇帝能有此宏图壮志,显然也有着实现的信心。毛文龙也知道,现在朝廷财政已大有起色,足以支撑两个方向的有序的军事行动。
说到有序,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