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怪以及畸物,它们大多已被隔离于文明社会。但尽管如此,出现在城市和村落内的威胁却从来没有消失过。
不仅仅是那些自虚界的威胁。
甚至在看似平常的人群中,有些平平无奇的个体,某天自己就会弄出问题。
“你小的时候,在听见过乡下人常说的一句谚语吗。”
南希用有些生涩的安赫语向艾蕾娜问说:
“大意说的是:
‘在一个小孩长到十二岁以前,还不能把他当作人看待。’”
艾蕾娜的确在祖母那里听过这句谚语。它有着极为凄凉的背景:那时的儿童夭折率过高,直到他们长到十二岁之前,还随时有可能回到另一个世界。
所以为了避免承受过多的悲痛,父母不应向他们倾注太多情感。也就是,直接不把他们当人看。
但是,这句谚语其实还有更深的含义:
人类在十二岁以前,还不能简单视作“人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初始频率,但它却与土地,与所处的文明圈有关。所以,初始频率并不全然是天生的。
这说明每个人的意识,都会经历一段初始频率未成熟的时期。
但这又到底意味着什么?
“一个新生儿必须在一片土地被长久熏染,接受群聚意图的共振,然后,他的频率才能够稳定下来。”南希说:
“能够锚定初始坐标的年龄,统计的平均值在十到十三岁左右。而在那之前的所有时间,‘他们’其实处于异常的状态,所以会表现得……”
南希犹疑了一下,在寻找合适的措辞:
“……表现得很不安定。”
不安定。
艾蕾娜不是很能明白,南希指的到底是什么。
在十二岁以前幼年期的人类,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
“施塔德属于重灾区,因为这里是两个频率的交织地带。所以,频率锚定非常不稳定。”
“近十年这个地区的十二岁以下夭折率,实际只在百分之二十二左右。但公开的数字,是百分之二十八。”
“两个数据之间百分之6的差值,不是统计疏漏,也不是自然死亡。”南希冷淡地说:
“而是因为‘不安定’……以各种方式被‘处理’掉了。”
夭折率中的百分之六,也就是每年新生人口中的百分之六。
就这么轻描淡写,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百分之六……?”
艾蕾娜的声音有些颤抖,她略神经质地复述着:
“百分之六?”
……甚至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百分比。那又究竟是多少人?
认知又一次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