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笑道:“她年轻,无妨。”
长宁公主和广宁公主一块来磕头,就是向活着的寿星为父皇祈福。
至于这仪式怎么来的别管。反正磕个头罢了。
桓樾发誓愿:“以后有百岁老人我都去磕头,若是不便的,我亲自上门更有诚意。”
袁氏说:“我们都想进宫来看看。”
当今准了:“只要身体允许,以后重阳节,都请到宫里来。重阳的时候天好,可以在花园里转转。”
百岁老人一个劲儿念叨:圣人万岁。
三位九十多岁的、也高寿了,同念四字真言:圣人万岁。
谢籀觉得父皇心情很好。
但老秀才的身体确实不行了,好像是憋着一口气、教个学生出来。
至于他秀才教的出进士,他还是蛮有才的。
鉴于他身体,当今不好和他多讲。
老秀才很有些遗憾,不过能看到明君,没遗憾了。
至于他自己一点遭遇,这是免不了的。他很看得开。
真正读书人,要有这骨,要有这心胸。
老秀才念叨:“可惜早生了三十年。”
桓樾劝:“养好身体,不晚。”
老秀才知道自己情况,能熬到七十岁都是福气,看着储妃、心动。
几个老人都很高兴,圣人是明君,储君仁,储妃善。
广宁公主站在郭良娣身边,才明白父皇的用意。
这个时候做这件事,再好不过了!专门去找都没这么好。
当今召孙宏民说话。
孙宏民站在那儿,很紧张。皇帝就是皇帝,好在他做的是善事。
当今问:“以后有什么打算?”
孙宏民苦笑:“哪有以后?若非巩善媛去,善堂都在考虑熬到年前还是年后。”
这样说自然是不够的,孙宏民直接爆:“昨儿圣旨到,今儿一早就有人上门,这大概都得乱一阵。”
桓樾插话:“有人故意扔到你那儿叫你养?”
袁氏苦笑:“多了。那孩子病了,放到门口,治还是不治?我儿子都逼着学医了,自己来、能省点。好在乡邻还好,那实在治不好的,没人敢来闹事。”
桓樾问:“若是多给些银子你们能把善堂办大一些吗?以后要更好的管理。”
孙宏民回禀:“当年家母因没人照料不幸去世,我头脑一热,这么多年下来别的都疏了,对善堂倒是有点想法。”
桓樾说:“那就一边琢磨着一边办,善字当头,但不能人善被人欺。”
当今问:“青蛾想在仁和乡办个大的?”
桓樾回禀:“妾觉得仁和乡不错,孙家愿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