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房还是能考虑下的。
有那么些家里条件比较宽裕的,眼馋沈家的小楼,沈家的水泥稻场,都指望着再攒点钱儿,自家也修一个,那才叫美呢。
不过现在这个愿望暂时没办法达成,沈家那房子上上下下,花了小一千块,哪个舍得。
家里女儿/媳妇儿在外头赚钱也不容易,家里人还要过日子,不能为了住好房子,把家底儿全搭进去,砖瓦房也很好,比泥坯房茅草房好多了。
话说回来,现在沈家在上坎子村,在附近几个村子里,都是鼎鼎有名的。
自家富裕,还能拉拔乡邻,谁家不领他们家的情,就算家里没有工人的,也愿意捧着,万一以后再有好几回,自家就能赶上了呢。
所以晚上沈家人在自家门口纳凉的时候,自然而然就有人过来。
夏天天黑的晚,六七点钟天光尚且大亮,有些老头,吃完饭放下碗就往沈家门口跑。
为啥?沈家有沈鱼给他爷寄回来的收音机、象棋。
不管是听听收音机,还是杀两盘,对娱乐活动贫乏的老爷子们而言,都是非常好的娱乐项目。
沈奶奶就跟几个关系好的老姐妹,坐在大槐树下拉家常,其实也没多少新鲜事,但每天晚上这样说上两句,等天黑了再回家,一天就算完完整整过去了。
村里老人聚在这,小娃娃们就也跟着过来了,捉迷藏不爱在这玩儿,太空旷了,没有合适躲藏的地方。
但是要玩“抓鬼子”“木头人”等等游戏,又十分合适了。
乡下娃夏天少有穿鞋的,尤其是男娃,都是光着脚跑,别处没收拾过的泥巴地,跑着跑着踩树枝上,踩石头上,脚划破都不少见。
沈家那水泥场子就不一样了,他们家每天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有灰尘渣子,谁看见谁顺手就给扫了。
小娃娃们在这玩闹,还有爷奶看着,家长都能安心几分。
但村口老槐树还是有市场的,有些老人不爱热闹,不会下棋,就喜欢在老地方待待,吹着凉风,慢悠悠聊两句。
要是有村里人从外头回来,他们一眼就能看见,笑呵呵打两声招呼,很是亲切。
哪怕是不认识的人——这种情况少,老人们也会热情地打招呼,问路的给指路,探亲的给帮忙打听,古道热肠。
可要是来的是辆车……老人们就傻眼了。
“是不是找沈家的?”
他们只能这么想,谁让这一年来,只有沈家最出风头。
老人喊了两个小孩儿去沈家喊人,不管是不是找他们家的,这会儿他家门口人多,多喊几个来不碍事。
卡车在村口停下了,后车厢跳下来个年轻后生,脸白生生的,细皮嫩肉,俊得很,对着几个老人也很恭敬。
“请问老人家,沈家怎么走?”沈鱼客客气气地问,还有几分不好意思,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