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节(3 / 4)

三水村发展的好,那些青年就想来路琢开办的工厂里找点活干。

其中有一对是结伴下乡的男女知青,学识不差,因为一方成份不好,家里不同意他们结婚,就借着下乡的时机,背着家人一起躲到了这里。

两人下乡同甘共苦,感情越发得好,几个月前就在乡亲们的见证下结了婚。

他们回家很可能被家人拆散,于是两人就决定扎根在这里,等生下孩子再回去见父母。

这样的知青不少,显然能转化成培育人才的优质生产力,陆云柯找到有关部门咨询,县上征求了不想回去的知青们的意见,后面一思索,找到各个村子的村支书开了个会。

最后所有人都采纳了陆云柯的意见,准备办个扫盲班。

扫盲班就在三水村工厂旁边,陆云柯腾出一间厂房提供给知青们用的,村里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来上课,几科老师就由几个厂里工作的知青担任。

适龄的青少年都先上两年扫盲班,考试成绩好才会被送到师范学校就读,因为陆云柯出资出力,县上给了三水村十个师范学院的就读名额,陆云柯已经提前掏了学费和住宿费,村里人要能考到师范学校里去,县上和学校都有补贴。

他这是深思熟虑做出的决定。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高速发展,其中三水村终于搭上了改革开放的头等舱,发展得也最快。

但村子的发展不能只靠陆云柯一个,原本还有四个知青能当帮手处理厂子里的事务,现在知青们都走了,算账、记录、调试机器的活都成了陆云柯一个人的。

章小伟几个虽然机灵,运作机器教导一下就能上手,可村里连个核算订单的人都没有,更别说看懂工厂机器的调试书,思来想去,陆云柯觉得必须先给全村来个知识升级。

不说人人都有大学生水平,但起码得会写会算会画测绘图。

听到村长不急着去结婚,反倒着手开办起学校,把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全都塞到扫盲班去,村民登时哀鸿遍野。

他们只会种庄稼种神仙草,哪里会读什么书!

读书,那是聪明人干的事儿,他们还得赚钱养家吶。

可村长说了,谁不参与建造新学校,就不给谁卖神仙草苗;相反,谁家要是有人读书,就会奖励优质草苗。

要是全家不管老少都按时来扫盲班上课,等一个月的课上完,村长就给优秀学生家庭奖励一万根草苗!

还是最优质的那种神仙草!

原本觉得自己都不是读书那块料的村民,终究还是一个不落地跟着施工队建起了新学校,干几个小时活,再拿着根木棍或黑炭,跑去工厂里听半天的扫盲课。

课程什么都有,认字,算数,打算盘,音乐课,还有外

语abcd。

村民们一开始听得抓耳挠腮,但慢慢的,就觉得上学这事儿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