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9章(2 / 2)

模样,反倒有点小肚鸡肠,惯爱使阴诡手段。

在原主皇祖父的治理下,整个大楚看起来一片欣欣向荣,繁荣昌盛,但掩盖在这种繁荣表象下的矛盾也越发尖锐。

比如大部分官员被富贵迷了眼,腐蚀了心志,不再想开国初期那样兢兢业业,变得惯爱享受。

即便他们刚开始不是如此,怀抱救世济民之心。

可朝堂的氛围已经形成,非一己之力可轻易打破。

中央官官相护,官商勾结,地方护官符行为猖獗。

盛世之下,是越来越多的百姓失去土地,大家开始认同成为一家奴仆是个好选择,这只能说,观念的形成必定有它的现实成因。

如果不是外面世道艰难,谁愿意成为家奴呢。

百姓的目标不过是活下去,尚能吃饱的情况下,没人愿意当生死不由己的家奴。

可从林家下人的状态就知道,他们很满足甚至高兴于能在林家当仆人。

不是因为他们目光短浅,相反,是他们聪明,早早看清了事态炎凉,能有一个安稳的饭碗,一个遮风挡雨的容身之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整个大楚上下,已经形成了稳固了阶级,现有利益集团掌握了绝大多数的利益,不允许外来人挑衅争夺。

有那靠科举入仕的,也得迅速融入他们当中,学会按照他们的规则办事,被同化为‘自己’人,才能当好这个官。

文中提到的贾雨村,不就是最好的例子?

他是进士出身,有真才实学,就任知府期间,因严厉酷刑,得罪了相关利益集团,被栽赃贪赃徇私的罪名,上司不保他,同僚陷害他,就连下属都背叛他。

最后他被革职,一朝回到解放前。

文中没有对贾雨村是不是被冤枉的,做详细介绍,但如果他真是贪污之人,像林如海这样品行高洁之人,真的会聘请他来给独女当老师吗?

过后还给他写介绍信,让他重新起复?

要知道古代讲究连坐,有任何丁点关系,在对方出事的时候,都可能受到牵连。

更不用说这种举荐和被举荐人的关系了,如果不是林如海确信他的品行,哪敢如此行事?

因此贾雨村在前期应是个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好官,受陷害才会被罢官。

可到了后面,他懂得如何‘做官’了,同时也丢掉了本心,与污浊为伍,也因此官途越发顺遂了。

管中窥豹,一地一府是如此,难道其他地方就能免俗吗?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