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1章(2 / 2)

说了如指掌吧,至少心中有数。

许多还学会了当地不少方言,沟通交流不成问题,买卖自然就好谈了。

其余投资人可没有这份远见,不知道南邵有什么好东西,也不知道南邵的具体情况,就连势力格局,都是一知半解。

就这样,他们怎么和粮商会争夺生意?

于是为了投进去的钱不打水漂,就只能听从粮商会的安排,接受他们的管理,听从指挥,也顺便得些庇护,都是中原来的,守望相助吧。

索性这里乱归乱,但他们是带着好东西来的,又打点得当,大麻烦倒也没有。

唯一的问题就是人手实在不够,这个不够到了空缺十分之九。

在东北圈地,那是能多大就多大,越大越好,前期投入少,只要荒地开出来了,后面就是源源不断的收入。

顶多隔几年出一部分钱,用于兴修水利上,其余完全不用管。

于是尝到了好处的人,就把好处全占光了,其余人只能眼红。

等到粮商会在南邵有了动作,他们不管三七二十一立刻跟进,甚至抢在粮商会之前,购买了大片土地。

因为他们笃定粮商会一定做了完全准备,不会出问题的。

这倒是不错,要是没有全盘规划,苏叶怎么可能把培养起来的人才,白白牺牲了。

现在到处都要用人,不仅粮商会主体,东北,大漠,海岛,百越,乃至还没有打下来的西域都用得上他们呢。

培养一个人才需要十几年工夫,但折损一个人才,只需要瞬间。

为保障进入南邵之地人的安全,不仅计划要做全面,侍卫更是用上了精锐。

这样的充分准备之下,才让他们一进来,就形成了国中国的格局。

一个个庄子,就像一个个坞堡,让那些国主权臣无可奈何。

可他们想到了开头,没想到结果,那就是土地虽然得到了,可人却少之又少。

地是好地,规划后的经济收益,怎么看怎么让人眼馋,前途一片光明!

就是吧,没劳动力实现这美好愿景,叫人难受不难受?

资本是野蛮的,即便是号称儒家弟子的那些当官之人,面对自家利益的时候,也会把仁慈抛到一边。

于是人口买卖大兴,反正这原本在大楚也是被允许的,只要套上一层遮羞布,就可以假装看不见其黑幕下剥削的本质。

可大楚的百姓终究有限,随着大家生活水平提高,尤其是粮食价格降低,卖身为奴为婢的人一下子少了六成,剩下的都是些老弱病残,别说弄到云贵高原这种瘴气遍地,气候多变的地方来劳动了,不半路病死都算好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