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5章(2 / 2)

叶受益匪浅。

“感谢您,阿特利先生,我学会了很多,”苏叶出声感谢。

“不不不,伊戈尔小姐也给了我不少灵感,原本那本书写完,我就灵感枯竭,和小姐聊天,激发了我创作热情,要不是有案子要调查,我恨不得立刻闭关创作,”阿特利先生激动道。

显然,不仅苏叶在这一场谈话中获益良多,他也一样,言谈间甚至把苏叶当成灵感缪斯。

苏叶其实有点好奇,他和卡列宁的性格完全不同,一个冷硬,一个温和,一个沉默寡言,一个相当健谈,“你们是怎么认识的?”

“我们吗?”阿特利似乎被这个话题激起了玩笑的心思,“是一桩充满文艺气息的相遇。”

似乎想起往事让他很开心,阿特利脸上露出怀念,“我和阿力克赛是大学校友,我是文学系的,而他学法律,原本八竿子打不着。但因为我们拥有同一个文学老师,因此产生了交际。”

法律系在学习法律之余,还有宗教,语言和文学等课程,阿特利先生的教师要暂代法律系一年的文学课。

他的教学方式基本不变,给所以学生制定了相同课程,因此他们需要相同的文学书籍。

卡列宁是个非常认真的人,既然上了这门课,就要全力做到最好。

因此第一时间去学校图书馆找来,并在期间,按要求写下读后感。

但只完成一半,就有教授看到他在,让他过去帮个忙。

等他重新回来,压在书里的读后感和书本一起不见,找图书管理员打听,应该是被一位同学借走了。

而此人正是阿特利先生,哦,他的真名是希尔盖·奥德列夫。

他当时没想那么多,路过看到这本书,以为谁看完了没有放回书架,正好自己需要,就拿去办理借阅了。

等回到家中,发现里面还夹杂写了一半的读后感,意识到自己似乎截胡了,忙连夜看完还回去。

而那写了一半的读后感,更是激起他莫大的热情。

他觉得对方的想法是错的,用一整张纸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卡列宁见书不见,没放在心上,打算自己去买一本,结果被图书管理员看见,“卡列宁先生,您昨天要的书在这里,已经被人还回来了,他还特意写了道歉信。”

管理员不知道奥德列夫写了什么,看夹在信封里,就以为是道歉的。

卡列宁顿了顿,接过来继续。

至于那所谓的道歉信,其实是对他观点的一一反驳,也没被放在心上,看完就算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