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解析《淬火》收视率增长缓慢的原因, 在文章作者看来,《淬火》一是题材选取不好, “故事所处的年代与环境,和现实生活颇有差距”, 二是专业性太强, “剧中所涉机床领域的专业知识观众难以消化”,三是节奏相对林济之前的作品要慢一些, “林济本人更习惯强节奏的创作”。
“给大家总结一下——一编剧不行, 二观众不行。”
“能不能收收酸味?和现实生活有差距我特么笑死,满屏的古偶全瞎编, 怎么没见《剧作家》批判呢?”
“《淬火》这种是和现实生活有差距,人家天价总裁爱上平凡少女,三千万离开我儿子就是现实向了。”
“‘难以消化’,差点以为是我导给我发论文点评了,笑死,直说观众看不懂不就行了吗?《淬火》剧组和小林都没嫌观众看不懂,反而轮到杂志编辑来指指点点了。”
“科普一下,《剧作家》虽然是业内知名纸媒之一,但看杂志名就知道,这是一个由编剧构成的组织,谁不知道那群编剧最恨小林了,天天装模作样指责,恨不得他马上倒了。”
事实上,除了《剧作家》之外,另外也有几家杂志表达了对《淬火》叫好不叫座的“遗憾”,相对之下,《剧迷》杂志更客观一些,这家杂志的视角是电视观众,分析剧集时通常会从观众的角度出发。
聂鸥一边看着《剧作家》的点评,一边疑惑地看向3.12%的收视数字。
没看到收视数据以前,她以为,“叫好不叫座”、“缓慢”之类的词和2%左右的收视率更搭,在一部剧大结局破4%就能进收视率榜前十的年代,才播了一小半的《淬火》收视率破了3,这不是挺好的成绩吗?
再看那些杂志高高在上的点评,一边酸一边对林济指指点点,简直……恶心。
聂鸥平时不太关注编剧圈子的八卦,只知道林济和同行们的关系很一般。
现在想想,林济只是喷两句,称得上心胸大度了。
聂鸥特意去搜了编剧们对林济其他几部剧的评价,果然,那些言论看似公正,酸味都快溢出屏幕了,就算《静梧传》的收视率破了10%,也收到了“虚构历史亵渎文化”这样的评价。
收视率高的是虚构历史亵渎文化,这部《淬火》和虚构历史亵渎文化一点沾不上边,算是现实主义题材的佳作了,结果又被嘲收视率低。
高也不行低也不行,聂鸥觉得,这群人干脆别假装公平公正地去评价林济的剧了,直接开骂倒显得坦荡些。
不过《剧作家》的主编和编委在圈内颇有声名,都是学院派和实践派的大家,他们对《淬火》的点评,连大江卫视都没有发表意见。
记者们自然找上了林济。
林济当时在小区外面的公园溜达,他常年伏案写作,身体素质连公园里锻炼的大叔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