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从诗词歌赋到人生哲学,没有林济不看的领域,有些内容他可能看过就忘了,但在将来的某一天,这些内容自然而然会出现在他新写的分场里,成为完善分场不必可少的一块拼图。
最近天气很好,太阳照进窗户暖洋洋的,林济倒一杯热茶,偶尔转动一下自己生锈的大脑,只觉生活十分滋润。
他从发动机的制作原理研究到了早餐如何摆盘更精致,连中医的望闻问切技术也学到了一些。
偶尔马鑫嘀咕他,让他多出门走走,林济就转道去附近的图书馆,带上保温杯,找一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从开馆坐到闭馆,还能看几本杂志。
这天很巧,林济刚走到书架边上,就看到了贴着“剧作家”三个字的杂志盒。
他抽出一本看了看。
林济可以在和对手嘴炮三天三夜之后再欣赏对方的著作,这毫不妨碍,哪怕他觉得对方周身被弱智笼罩,可该看的文章和剧集他还是会看的。
打开杂志的那一瞬,林济多少还是有些期待的。
他经常泡编剧论坛,摒除那些酸言酸语的话,论坛里其实有不少很有见解的发言,只不过有人对创作的内容更敏感,而有人则侧重于某一题材的发展趋势,对业内的风向变动很敏感。
这个时代编剧类的著作虽然没有他上辈子多,但一些著作和观点却不乏深度,林济读了之后也觉得受益颇多。
可连看了再《剧作家》上发表的三篇文章后,林济顿住了。
他默默回到书架旁,把杂志盒归于原位,脸上露出了难以形容的表情。
他刚刚浪费了足足半个小时的生命,去看一些完全不知所云的理论。
林济可以很客观地说,发表在《剧作家》杂志上的一些观点,甚至不如编剧论坛的讨论新潮,而且虽然《剧作家》自恃矜贵,没有直白地互吹互捧,可文章词句之间那种优越感、编委们彼此间的欣赏之一同样流露了出来。
林济最吃不消这个。
不管怎么说,写文章需要言之有物,不能用套路化的文字和吹捧去填充,后者哪怕必须要有,含量也必须少一点,可《剧作家》这几篇文章都写得一般,内容陈旧,对于当下电视剧发展的敏感度也不够。
不过仔细想想,一线编剧的敏感度是最高的,他们处于行业的最前线,日常关注题材的兴衰,只为从固定的收视底盘里为自己争取到足够高的份额。
而养老型的编剧则不同,这群人到哪儿都被捧着,成天出席这个论坛参加那个奖项,观众的冲击不会落到他们头上,他们安坐于后方对一线编剧指指点点,日子可谓十分滋润。
林济叹了口气。
不管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他都只愿意当一线编剧,上辈子他成为了业内人尽皆知的金牌编剧,和创作无关的事项不可避免地多了起来,可就算再忙,林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