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侯陈懋回京之后,李老侯爷就彻彻底底的不管事了。 要不是因为身上还背着一个南京中军都督府的衔,他连朝会都懒得来。 本来只想当一个快快乐乐的吃瓜群众,谁料到就这么突然被点了名。 无奈之下,李老侯爷只能顶着群臣的目光,上前道。 “陛下,土木之后,我朝廷各处人心惶惶,心无战意,更有甚者,敢有南迁之议,能有大胜,全赖陛下圣明睿智,明断千里,我官军将士上下一力效死之故。” “故此,臣以为,此战与寻常战役不同,乃于危急中挽社稷于将倾之战,我官军将士奋勇杀敌,封赏自当加厚。” 这话说的可就有意思的。 李老侯爷不愧是在朝堂上厮混了这么多年的人。 两不得罪玩的溜熟。 要知道,作为资深勋戚,李贤的身份决定了他不能不能不替勋戚说话。 而且到了这各时候,围绕着封赏爵位的问题,文臣和武将的争执已经堪称白热化。 所以,想要敷衍了事,说说场面话也不行。 要是换了其他人,再硬着头皮,也得跟陈懋是一个说辞。 但是李贤就聪明的很。 他一边把这场战事的重要意义无限拔高,提升到关系社稷存亡的高度,表示封赏就算是从厚也理所应当。 另一方面,又绝口不提爵位之时,反而只说官军将士。 这才让人挑不出毛病来。 即便是文臣这边,对于此战的抚恤及给予普通将士的赏赐,也是没什么意见的。 没见户部那位沈尚书,脸都皱成什么样了,都没开口反对。 这一点,天子之前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没人想去触这个霉头。 那么问题就来了,将士们的封赏从厚,那么立功的将领,爵位超擢一些,是否也是理所应当? 这番话文臣挑不出毛病来,勋戚这边,也找到了一个新的角度。 李老侯爷既两不得罪,又不是敷衍了事,对于自己的一番操作很是满意。 许久没有参与朝事了,看来自己的这份功力还是没有退步。 接下来到底是封还是不封,就让其他人去吵吧! 李老侯爷说完,就要迈步回班,溜之大吉。 然而刚往后退了一步,就听到天子的声音再度响起。 “李侯此言,实乃老持承重之语,朕深以为然。” 群臣的目光纷纷悄悄往上首看去,只见天子仿佛被勾动了什么思绪一般,神色感慨。 “先是,土木军报回京,群臣惊惶,朕临危受命,总政监国,社稷重担压于一身,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幸有文武大臣,一力辅佐,方能稳定局势,重整战局。” 这话说的,叫群臣一阵摸不着头脑。 他们这正憋着劲儿准备继续吵架(划掉),继续讨论国政呢。 陛下您咋开始回忆起来了? 难不成是看到现在局面太好,忆苦思甜? 不过既然天子展开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