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功勋不彰,随太宗皇帝北征而得爵的勋戚。” “这三脉勋戚,基本上便是如今京中勋戚,最初的格局。” 话至此处,朱祁钰忍不住开口问道。 “李卿,照你所说,这三脉岂非也是按照封爵先后顺序所分?” 李贤自然知道天子心中的疑惑,便道。 “陛下所言甚是,不过这三脉勋戚,之所以会分化,是因为他们和其后新晋的勋戚不同。” “这三脉勋戚来源不同,却是同时代的人物,以封爵时间而论,自然是燕王府一脉早于靖难一脉,靖难一脉早于北征一脉。” “但是若以年龄而论,北征勋戚,并不一定比燕王府一脉要年轻,甚至可能更加年老。” “因此,三脉勋戚,各自有自己的背景关系,相互并不服气,在太宗时代相互争斗多年,最终奠定了如今的勋戚格局。” “至于之后的勋戚,皆是在格局已成之后加入,自然只能融入其中一脉。” 原来如此…… 朱祁钰好奇的开口问道。 “那李卿你,又属于哪一脉当中?” 第180章 最强一脉 闻言,李贤不知想起了什么,有点脸红,开口道。 “家父当年镇守地方,太宗皇帝起兵时,随其靖难,因此得封丰城侯。” 所以说,实际上是归降将领,怪不得李贤有点不好意思。 朱祁钰明白过来。 所谓的这三脉,实际上更合适的叫法,应该是燕王府一脉,靖难降将一脉,北征功臣一脉。 燕王府一脉,是太宗皇帝的本部,自然是最为忠心,也最受信任的,真正的死不旋踵。 而以李贤之父李彬为代表的,则是在靖难之役开始之后,给过太宗皇帝帮助,或者直接归附的将领。 这些人同样在靖难之役当中立有功勋,但是却和燕王府一脉,并不是一路的。 毕竟是归降而来,作为从一开始就跟随太宗的燕王府一脉,瞧不起他们是正常的。 所以这一批人,也就理所应当的汇集到了一起。 至于最后的北征功臣,和前两者应该有所重叠,但是多数为后起之秀。 如果再晚一些,他们可能也会和仁宣勋戚一样,不得不选择一脉归附。 但是北征乃是太宗皇帝亲自挂帅,加上当时京城勋戚的格局,本就没有完全奠定。 所以他们也从燕王府一脉和靖难降将一脉手中,硬生生夺去了一部分势力,成为了第三脉。 没有去管李贤小小的脸红,朱祁钰开口问道。 “如此说来,京中勋戚势力,当以燕王府一脉最强,靖难一脉次之,北征功臣一脉最弱,可是如此?” 这其实也容易理解。 燕王府一脉本就是老臣,袍泽之情深厚,必然十分团结,他们又是最先一批被赐封的,能够划分的盘子很大。 所以势力必然最强。 靖难一脉次之,他们和燕王府一脉获封的时间差不多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