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剌一战之后,国库本来就紧紧巴巴的,户部这边,靠着胡椒苏木折俸,才勉强维持朝廷的日常运转。 往边境拨付的银两一增加,原本勉强堪用的银两,就立刻显得捉襟见肘了。 这也是户部坚持要在年后,再拨付倒马关重建的下一笔银两的原因。 沈翼着急,朱祁钰自然也在想法子。 要说这京城当中,最有钱的,自然是当数勋戚世家。 刚好,成国公府那边有意要巴结天子。 于是,在某卢姓指挥使的暗示下,李老公爷和朱小公爷一合计,就搞出了这么个联名输银的法子。 三十万两白银,换成粮食,能买上百万石。 足够解户部的燃眉之急了。 这笔银两当中,涵盖了二十多家勋戚。 其中,成国公府出了八万两,丰国公府出了五万两,这两家拿了大头,剩下的十几万两,分到各家,也就是七八千两的样子。 这些勋戚,有一小半是靖难一脉,一大半是燕王府一脉。 靖难一脉这边,看的是李贤的面子,但是燕王府一脉这边,却是朱仪去跑的。 所以实际上,从这一点可以看出。 成国公府在勋戚当中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虽然,对于财大气粗的勋戚来说,万把两的银子,算不上伤筋动骨,但是也绝对不是随随便便就愿意拿出来的。 朱仪甚至没有任何的把握,这笔银两拿出来之后,能够恢复爵位。 但是他一开口,这些勋戚还是愿意帮忙,这些勋戚的想法,便可见一斑。 那就是,但凡有能够帮成国公府度过危难的法子,哪怕是机会不大,他们也是愿意试一试的。 至于李贤所说的,户部向各衙门张榜的事情,那是惯例了。 每到国库艰难的时候,户部就会想这样的法子。 反正都是在朝廷各衙门之间征集,既不是向民间要钱,也不是向官员要钱,算不上什么丢人的事。 只不过,一直都收效甚微,只聊胜于无罢了。 朱祁钰的本意,只是想让边境修城的进度不要停止,所以这桩事情,并没有提前知会沈翼。 却不曾想,今天刚好撞上了群臣对户部发难。 没料到沈翼也是个聪明人,这一番话,简直是打蛇随上棍,就差说这笔银子,是他辛辛苦苦筹集来的银两。 他为了国家大计,连老脸都不要了,去跟勋戚筹钱,结果却被自己家人背刺。 老委屈了! 摇了摇头,朱祁钰将目光放在殿中那个手足无措的御史身上,开口道。 “韦卿,沈尚书所言,你可有话说?” 刚刚跳出来的这个御史,名叫韦安,是土木之役后,刚刚提拔上来的御史。 就在李贤的奏本递上去的时候,他就脸色发白,意识到自己太冒失了。 这前脚他还弹劾户部尸位素餐,拖延朝廷大计,后脚人家就把事情给解决了。 这倒显得,人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