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正式的廷推之前,七卿和内阁,在吏部的主持下,会进行一次小规模的会议。 内阁大臣对于品级虽然有要求,但是朝廷当中,三品以上的官员,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 各部,院,寺,加上各地的封疆大吏,有资格入选的,少说也有百十号人。 但是廷推的候选人,只有十个。 怎么选呢? 当然是大佬们先划拉一波,各自举荐出自己觉得有资格成为候选人的官员,并且要阐明理由。 如果超额了,那自然是吵架(划掉),商量出最后的结果。 然后到了廷推之上,再进行第二轮的大规模推选,最终确定出候选名单,呈送圣裁。 不错,是候选名单,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第232章 廷推阁臣(下) 廷推虽然是朝廷典制中的铨选制度,但是本质上来说,它只是朝臣在向皇帝举荐他们认为符合要求的官员。 只是举荐和建议,并非最后的决策。 自从太祖皇帝废中书,罢宰相之后。 朝廷一应事务,无论大小,决策权都被收归到了天子的手中,官员任免自然也是如此。 不论是吏部的铨选,还是廷推大臣,都是代天子选拔而已,本质上是没有决策权的。 毕竟,天子日理万机,哪有工夫一一考核官吏。 就像这次,若是没有廷推,那皇帝就需要在上百号有基本入阁资格的京官和地方官当中,选出三人中选。 朝廷每天要流转那么多的官吏,全靠皇帝来选,这种工作量,太祖都干不来…… 因此,就需要吏部或朝臣们来推选,前者是铨选,后者就是所谓的廷推。 但是无论是吏部选官,还是廷推,或是臣下举荐,最终的决策权始终在皇帝手中。 这一点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皇帝有权驳回廷推的结果,这一点在大明并不稀罕。 廷推并不是呈现最终一个人选,而是至少推举出两名,由皇帝最终选定中选之人。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