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就可以借助皇权的力量,掠夺六部的事权。 这其中受到威胁最严重的,就是吏部和兵部。 整个明代的阁部之争,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弘治以前,内阁主要依靠皇权制衡六部,这一阶段,内阁对皇权有严重的依赖性,他们掠夺部权的方式,主要是依靠皇权的力量。 具体来说,就是依靠圣宠,夺去吏部对于朝廷大员的举荐权。 这也是前段时间,陈循和高谷在做的事情。 因为和天子交往密切,内阁往往会私下里,向天子推举人才,如果天子认为合适,就会下旨给吏部,询问吏部的意见。 没有问题的话,就进入正式的铨选任命程序。 但是要知道,三品以上的大员,产生的方式一般有两个,其一是吏部主持廷推,其二是吏部拟定候选名单,天子直接圈准。 内阁的行为,实际上是越过了吏部,直接干涉了人事权,只不过,他们在做的事情,是打着天子的旗号而已。 到了弘治到嘉靖年间,内阁对部权的侵占,就更进一步。 中书舍人,翰林院,詹事府等和内廷关系比较密切的衙门的官员的铨选,吏部已经完全插不上话。 由于这些衙门都是清流华选,因此,拥有这些衙门保举权的内阁,在外朝的影响力也显著提高,仅仅靠自身的权威和六部分庭抗礼。 弘治初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更是彻底将阁部之争激化。 当时有言官上本,弹劾两广总督行事不当,理应罢黜。 按照正常的流程,这件事情应该由吏部遣官员前往核查实情,然后决定是否罢黜。 但是,当时的阁臣刘吉却直接越过了吏部,手持天子中旨,直接将两广总督罢黜。 理论上掌握着官员考核权的吏部,从头到尾被排斥在外。 这件事情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时任吏部尚书的王恕,更是上奏称“不得其职,拜疏乞去”。 到这个阶段,应该说,六部在和内阁的斗争当中,已经开始渐渐落了下风,身为六部之长的吏部尚书,竟然都被逼到上疏求去的地步。 在朝堂之上,内阁也渐渐被默认为地位高于六部,这个时候的内阁,已经不必再借天子之势来钳制六部。 在朝野上下的眼中,内阁之位尊于六部,已经是默认的事实。 到了隆万年间,张居正横空出世,内阁的权势更是达到了顶峰,原因就在于,张居正推行的考成法。 考成法的优劣暂且不言,但是它规定各衙门置考成簿,定期向内阁汇报,由内阁定期考核官员。 这就是直接夺去了吏部对于官员的考核权,张居正死后,虽然考成法一度被废,但是内阁已经握到手中的权力,却从不曾放开。 张居正之后,内阁已经彻底成为了朝野公认的百僚之首,六部再不能与之相争,部院长官路遇阁臣,则需避让。 其后,虽然稍有反复,但是总的大趋势却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