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的百姓的确是苦不堪言,朝廷年年都遣官员治水,但是收效都并不大。 所以他们反对的原因,无非也就是集中在银两和民夫上面。 对此,陈循也早有准备,他上前一步,开口道。 “陛下,此事臣亦有考虑,修筑大渠,宜早不宜晚,沙湾决口,直接会影响漕粮转运,每年因此而耽搁的漕粮,不下数十万石,若能彻底解决沙湾决口,当可令漕运通畅,尽快恢复我朝国力。” “此外,关于民夫一事,的确不宜大举征召,故臣之意,可暂调京军五万,再调两岸漕工万余,臣亲自监督,速战速决,可在雨季之前,修成大渠,通浚运河。” 众人一阵无言,谁也没有想到,工部竟然把主意打到了京军上。 于是,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一旁的于谦,希望他能出言反对。 然而这位于少保,却仿佛泥塑木雕一样,站在原地,一言不发。 众所周知,天子这段时间和于谦的关系不怎么样。 于是,停了片刻,见于谦没有出言反对,天子似乎也懒得再多问他,直接便道。 “既然如此,那就准工部所奏,调京军五万助役,由工部尚书陈循亲自提督,以五月为期,修成大渠。” 眼瞧着底下的大臣仍有反对之意,天子有些无奈,继续道。 “至于银两方面,如今国库空虚,先期需拨付的三十万两,国库和内承运库,各出一半,剩下的五十万两,内承运库再预支一半,待夏粮转运完成后,再归还内承运库。” 得,天子自己都掏钱了,底下的人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只不过望着陈循的眼神,不免有些羡慕嫉妒恨。 这可是八十万两啊,他们这边连俸禄都是胡椒苏木折半俸,工部就这么就弄到了这么一大笔银子,怎能不叫人羡慕? 被众人这么围观着,陈循感到的只有压力。 这帮大臣就是看个热闹,但是只有陈循知道,天子在这件事情上,寄予了多大的期望。 这次的朝议,看似通过的简单。 但是实际上,那全都是因为,户部和兵部两边,都没有给予掣肘。 他们一个给钱,一个给人,这才算是顺利让这件事情推动了下去。 而之所以这两边会这么配合,则完全是因为,天子在背后帮忙。 甚至于,为了这件事情,天子昨日和于谦又大吵了一架,要不是最后天子强压着于谦低头,他那个倔脾气,今天不得把屋顶都给掀了。 但是正因于此,陈循才感到更大的压力。 他素来在清流转迁,对于实务其实并不算是特别熟悉,虽然这些日子一直恶补了很多,但是具体操作上,毕竟还是心里没底。 毕竟这可不是小事,天子替他做了这么多铺垫,要是他自己搞砸了,那后果,陈循可不敢想。 修筑大渠,设置水门,看似简单,但是实际上,该从哪个地方开始修,怎么修,水门如何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