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写奏本送通政司,也可以在早朝上直接提出来,但是绝没有一大堆人,集体在宫外进谏的说法。 这是不合规矩的。 一般来说,文臣这么干有个专有名词,叫叩阙,至于勋贵武将,呃,还没有过先例。 事实上,任礼也没往这方面想,虽然说他一再否认,但是无论是他自己觉得,还是在外人看来。 他们这些人过来,其实就是跟着英国公过来敲登闻鼓,壮声势的。 只不过蓦然被天子这么一问,没敢直接认下来而已。 却不曾想,否认的后果更加严重。 “来人!” 就在任礼想着该如何解释的时候,天子已然再度开口。 于是,短短的片刻之间,殿外涌进来数十名身配仪刀的锦衣卫和大汉将军,将整个文华殿塞的满满当当。 “宁远侯任礼,无故不朝,纠结聚众,胁迫朝廷,甚失朕望,拉出殿外,杖责五十,其余随附者,不经言路,胡乱进谏,鼓噪闹事,俱杖三十。” 紧接着,在众人惊愕的目光当中,天子神色冰冷,侧了侧身,对着一旁的成敬,道。 “成敬,去将舒良召来,让他来监刑!” 在场的大臣们吞了吞口水,望着任礼等人的目光,顿时带上了几分怜悯…… 第422章 想怎么伸冤 文华殿中,随着天子的一声令下,数十名锦衣卫一拥而上,将殿中的十几位勋臣押了出去。 廷杖最初始于汉代,但是真正成为一种制度,却是在明代。 从洪武到正统,除了太宗皇帝忙于北征,没怎么动用过廷杖之外,宣德,正统两朝,皆有大臣受廷杖。 尤其是王振当权的那几年,之所以能够让朝臣闻风丧胆,靠的就是廷杖之刑。 那个时候,别说是普通的大臣,就算是尚书侍郎,王振也是照打不误。 所以在大明,进谏是一件颇有风险的事情,真正是要豁出命才敢做的事情。 当然,人都是健忘的。 随着王振死于土木,当今天子登基之后,仁慈怀柔,德泽群臣,已经让很多人忘了,冒犯皇权的后果是什么。 看着匆匆从殿外赶来的东厂提督舒良领旨出去监刑,在场的老大人们脸色颇有些复杂。 眼前的场面,着实让他们不知道该用什么情绪来对待。 从洪武到宣德年间,廷杖都没有什么政治意义,只是和禁足,罚俸一样对犯了错的朝臣的处罚。 但是从正统年间开始,因为王振动辄以廷杖来打压言路,惩罚弹劾他的朝臣。 所以廷杖开始逐渐被朝臣们当做为国牺牲,敢言直谏的标志,受了廷杖的大臣,只要不死,在士林当中的风评会骤然提升。 然而现在,同样是因为进谏被廷杖,对象却是一大帮勋贵,这让老大人们感到这个世界颇为奇幻。 往常这个时候,必然要出现很多大臣说情,但是这一回,老大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却纷纷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