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其他小说>皇兄何故造反?> 皇兄何故造反? 第364节

皇兄何故造反? 第364节(3 / 4)

重要,但是偌大的朝廷,不可能天天盯着这一件事情。 落回到这次的早朝上。 这次过完年,卸去了京营提督大臣的差事之后,兵部的于少保仿佛终于放开了手脚,开始和五军都督府的都督范广一起,尝试制定边境防线的改革。 就在数日之前,据说方案终于成熟,两人联名上奏,呈递了名为《请设九边重镇疏》的奏本。 事关重大,天子下了诏命,要在今日早朝上廷议讨论。 早朝开始,见礼过后,天子也没多废话,直接就点了于谦的名,道。 “今日廷议于少保所上请设九边疏,于少保,你先来跟诸位朝臣,说一下你的想法。” 于谦大步出列,走到殿中站定,拱手领命后,转身面向群臣,道。 “诸位同僚,自大明立国之时起,蒙古各部始终是我心腹大患,太祖,太宗,仁宗,宣宗诸位先帝,皆以威临各部,王师征伐,平定不臣。” “然所谓战者,非长久之计,至仁宣,正统之时,我边防漏洞已逐步凸显,前番也先大举攻袭,一路长驱直入,险些破紫荆而犯我京城,实乃警钟也。” “故此,本官与范都督一同商议,几经讨论之后,以仿太祖设十三塞王之举,奏请陛下增设边境重镇,以固边防,安军民百姓。” 关于九边军镇的事情,其实朝廷早有传言。 毕竟,这么大的事情,想瞒也瞒不住。 事实上,于谦所说的道理,朝臣们基本上也都是认可的。 当然,虽然于谦的这番话说的漂亮,但是实际上就一句话。 大明现在的边防线,等同于没有边防线。 当初,太祖立国之后,在治国上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分封诸王以固藩屏。 对于如何对抗边境的蒙古部族,也是遵循这条原则。 因此,在驱逐北元之后,太祖便逐步分封了十三塞王,封地分布于边境各处。 相对于内地的诸王,十三塞王的权力更大,不仅手握重兵,而且遇到战时,可以全揽封地内的一切军政大权。 与此同时,十三塞王遥相呼应,共同筑成一条坚固的防线,防止蒙古部族内侵。 但是,这种做法,显然是有缺陷的。 太祖威压四海,懿文太子也德高望重,但是,其后继位的建文皇帝,却因诸王的重权而坐卧不安,因而厉行削藩。 靖难之役后,本就身为塞王之一的太宗皇帝,同样担心其他的塞王效仿靖难,于是同样延续了削藩的政策。 随着诸王的军权被彻底剥夺,怎样继续维持边境的安宁,就成了太宗首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大明的边境政策开始转变为以攻代守,太宗皇帝五度北征,宣宗皇帝三次北巡,皆是这种政策的延续。 应该说,这种政策,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大明宗主国的地位,彻底瓦解了残余的北元势力。 在太宗兵锋之下,包括鞑靼,瓦剌,兀良哈等在内的诸多蒙古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