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堪合的调兵权,如果说整个兵部全都是于谦的人,那么于谦一旦有什么别的心思,欺上瞒下,违规操作调动军队,那么又该如何? 纵然所有人都相信于谦不会这么做,但是,万一呢…… 退一万步讲,就算这一切都没有发生,那以后呢? 权力放出去容易,收回来可就没那么简单了,现在的局面,于谦为了根治军屯的痼疾,要把兵部彻底抓在手里。 那么以后呢? 如成敬所说,势力一旦联结起来,很多时候,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到时候,兵部自成一体,外来的官员再调进去,被孤立被排挤,都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这种种问题,都不是小事,所以,从理性的角度来说,的确,直接驳斥是最好的办法。 至于军屯的事情,朝廷这么多年不也过来了,螺蛳壳里做道场,本就是朝中大臣该有的功夫。 见天子的脸色仍有些犹豫,成敬想了想,接着道。 “皇爷,关于这件事情,内臣还有一事要禀。” 朱祁钰偏了偏头,征询似的望着成敬,于是,成敬方继续道。 “此事和内阁有关,这几道奏本说的都是一件事,所以当时,内阁是合起来一并举行了阁议的,当时,内臣在旁听着,过程……和旁的阁议都不一样。” 这下,就连舒良也来了兴趣。 他虽然不会主动干涉政务,但是作为东厂的提督太监,这种秘辛,自然知道的越多越好。 但是这话带着猜测的意味,所以,成敬也显得很谨慎,道。 “寻常的阁议,内阁的几位老大人虽不说全都是意见相左,但总会有不同的态度,但是,这一次的阁议,却显得格外的顺利,俞次辅便罢了,他既随于少保上了奏本,想来二人私下里定有交流。” “但是,其他的诸位阁臣,包括首辅大人和朱阁老,都罕见的保持了一致,那就是上廷议,所以,内臣觉得……” “内阁想把事情闹大!” 后面的话不是成敬说的,而是朱祁钰说的。 这件事情,现在已经在朝中引起了颇大的风浪,若是朱祁钰驳斥了这本奏疏,那么一切自然风平浪静。 但是,若是真的到了朝会上,那么,御史科道官员的弹劾,必然会淹没于谦,到时候,即便真的通过了,对于谦的威望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成敬其实是好意。 他心里清楚,天子对于谦是看重的,所以,他才会如此规劝。 至于内阁这么做的出发点,其实也很容易理解。 虽然作为调和内外的机构来说,内阁的职责应该是尽量维持朝堂的稳定,保证内外朝的沟通顺畅,平和。 但是,这件事情并不容易。 一旦于谦的提议通过,兵部成了铁桶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透,那么,之后在朝廷之上,涉及到兵部的政务,处理起来就会非常棘手。 到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