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肆虐的海盗之外,船队到达各国,还要防备的是当地的百姓和军队。 不要以为远在西洋的那些小国,真的就是听说了大明的名声,所以慕名而来,臣服朝贡。 那一个个,都是被打服的! 郑和下西洋,最多的时候,海船多达两百余艘,基本上每一次出海,人数都多达数万人。 而这数万人当中,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多达五个卫的官军。 与其说郑和率领的是一支船队,不如说他率领的其实是一支军队,与其说郑和下西洋是一个政治行动,其实倒不如说,这是一个军事行动。 这样的兵力,加上大明出色的造船技术建造出的坚固海船,在西洋当中,几乎是所向无敌的存在。 正因如此,郑和所到之处,那些个番邦小国,才会忙不迭的奉出国书,宣布臣服,遣使朝觐。 要是大明真的派过去的是一支普通的船队,别说是让这些小国臣服了,不被抢都算好的了。 但是,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给国家带来的压力巨大。 不夸张的说,郑和七下西洋,对于朝廷来说,就跟打了七场大仗没什么区别。 这中间,可不止是银钱粮草那么简单。 建造宝船,需要大量的人手,数万人出海需要的粮食,起运到港口,也需要大量的人手,船上大多数都是官军,吃喝拉撒都需要照料,还是需要大量的人手。 那这些人从哪来?自然是征发徭役! 不可否认的是,郑和下西洋 ,的确带回了很多珍奇异宝,而且让大明国威煊赫西洋,引得诸国朝觐。 但是,代价是每次下西洋,要消耗数以万计的钱粮。 更重要的是,残酷的海上风波,不时出现的海盗,还有每到一地,都有可能发生的武装冲突,让每次出海,军民死伤都要数以千计。 所以事实上,对于大明朝廷来说,废止下西洋,并非是毫无理由的。 从利弊得失的角度来衡量,下西洋的回报,的确远远不如支出。 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下西洋的一应支出,譬如宝船的建造,官军的粮饷,征发徭役的补银,都是由国库承担,皇帝需要出的,就是赏赐给西洋诸国的珍奇器物。 但是,朝廷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下西洋带回来的珍奇异宝,却全进了皇帝的内承运库。 对于皇帝来说,拿些绸缎布匹,瓷器茶叶这些不值钱的玩意,就能换到一大堆珍珠玛瑙,象牙宝石,而且,还能得到西洋诸国的臣服,自然是名利双收的好事。 可是,对于朝廷来说,就是纯纯的赔本还不赚吆喝,这种事,也难怪朝臣们都不愿意干。 不过,所幸的是,如今距离永乐朝才过不久,太宗皇帝余威犹在,没有人敢对郑和七下西洋的对错过分议论,朝廷上,也没有形成像大明后期一样的舆论氛围,提起郑和下西洋,便说是劳民伤财,毫无正面评价。 眼下,下西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