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平定乱局。 朱鉴弹劾王翺的罪名有三。 其一,以分票权打压拉拢阁臣,营造势力。 其二,以阁议变相裹挟诸阁臣,将原本分散的票拟权集中在首辅身上。 其三,排除异己,不断和其他阁臣发生冲突。 这几点弹劾,虽然算不上铁证如山,但是,硬要攀扯,也能说出个子丑寅卯。 王翺毕竟也是宦海沉浮多年之人,知道快刀斩乱麻的道理。 那种情况之下,越耽误时间,变数就会越多。 这一点,陈循自己也是很清楚的,到了他们这样的地步,看似朝堂重臣,权势逼人。 但是实际上,却更需要小心谨慎,提高警惕。 内阁首辅,如今虽然尚比七卿稍逊,但是,已然不遑多让。 所以对于王翺来说,暗中窥伺,希望他倒台的人,绝对不止朱鉴一个,朝堂上势力盘根错节,复杂之极。 但是无论如何,只有变动,才有机会。 因此,他们这等地位的人,需要保持自己在朝堂上,完全与地位匹配的威势和话语权。 简而言之,就是要让暗中窥伺的人心存敬畏,让图谋算计的人,知道真的动起手来,会反伤己身。 只有如此,才能震慑宵小之辈。 而一旦他们在某次政治斗争中展露出颓势,那么很容易就会形成墙倒众人推的局面。 哪怕原本是和他们无冤无仇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能够分一杯羹,也会跟在后头摇旗呐喊。 但是,对于当时的王翺来说,他对于朱鉴的弹劾并无准备,所以,想要给予精准且沉重的回击非常困难。 所以,他只能退而求其次,用最快的速度平息风波,既然损失已经不可避免,那么,就用最小的损失来解决。 只要不伤及自己的基本盘,让渡部分利益以解决暂时的困境,是最好的办法。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因此,对于朱鉴的弹劾,王翺并没有正面予以回应,而是逐条剖析,直接提出解决办法。 对方说他分票不公,那他就干脆轮流将不同政务分门别类,按时间轮值。 对方说他以阁议裹挟阁臣,那他就表明态度,说之后的阁议,会将每个阁臣的意见列附在后,以供天子参考。 这两条回应,看似是波澜不惊,但是实际上,却让出了不少的利益。 陈循自己就是内阁出来的,所以他很清楚,首辅在内阁中,之所以地位超然,原因就在于手掌分票权。 通过分票权,首辅可以调整其他阁臣负责票拟的政务内容,若是没有了这项权力,那么首辅便算是有名无实了。 至于阁议,朱鉴说的倒是不错,王翺是空降进入的内阁,所以在朝中并无深厚根基,阁议之举,就是为了加强他在内阁的权威,使内阁意见统一,然后由他这个首辅在朝堂上代为发声。 可是,王翺如今做出表态,阁议上所有阁臣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