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好古嗜学,不喜武事,所以,在诸王当中的风评还算不错,但是,因为秦府的势力庞大,他在地方上的权威也是极重。 最典型的事件便是,当初陈镒为右都御史巡抚陕西时,和秦王府发生了冲突,朱志??直接一道奏本上达朝廷,将陈镒撵回了京中待勘,虽然后来查问过后,确认是子虚乌有。 但是,朱志??这个秦王在朝廷上分量,也可见一斑。 除此之外,肃王内迁之后,封地被改到了临洮兰州,也在陕西,也就是说,如果不算仅仅名义上归于陕西的宁夏和甘肃,那么陕西如今,一共有两位藩王。 相对而言,晋王朱钟铉年轻一些,但是,涉及到军屯的问题,只怕也是难对付的很。 而且,严格意义上来说,大同也属于山西的范围内,这也就意味着,山西一省之地,有晋王,沈王,代王三个藩王,哪怕是代王已经松了口,可单是晋王和沈王二人,若是联起手来,只怕也不比秦王要好对付。 从如今各地藩王的反应来看,整饬军屯毋庸置疑,侵犯到了他们的核心利益之一。 所以,在有限的范围之内,他们必然会尽全力反抗。 秦王府和晋王府,又是老牌王府,在地方的势力庞大,杜宁一出京,就要对上他们,身上所肩负的担子,实际上并不轻松…… 第919章 陛辞 听了杜宁的一番话,朱祁玉微微颔首,算是表示认可。 沉吟片刻,他开口道。 “关于整饬军屯一事,于少保出京前,曾和朕仔细商谈过此事,按于少保的打算,今岁以内,当基本结束诸事。” “如此一来,朝廷的担子,就十分重了!” “朕之所以派于少保和金尚书两位重臣,一南一北主持此事,便是想要速战速决。” “但是,便如你所说,边境各处情况复杂,边将,边军,塞王,乃至地方仕绅,皆牵涉其中,金尚书虽已竭尽全力,但是,仍旧难以在年前处理结束。” “庆王,肃王皆驻甘宁之地,如你所说,这二府的整饬之事,已然有了方案。” 说着话,朱祁玉从身旁抽出一份奏疏,命人递到了杜宁面前,接着道。 “这是庆王递给朕的奏疏,朕已经批了,明日早朝,便会宣布。” 杜宁打开奏疏,快速的浏览了一遍。 便明白了天子的意思。 这份奏疏当中,庆王彷效代王,主动呈报了府内侵占的军田,民田账册,与此同时,又一次乞请徙封国于内地。 之所以说又,是因为,庆王这么干,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说来也怪,太祖初封的所有藩王当中,基本上都对自己的封地恋恋不舍,但是,庆王是个例外。 初代庆王朱栴打从一开始,就对庆阳这个封地十分厌恶,洪武二十六年,庆王就藩时,就迟迟不肯在庆阳建王府,而是一直住在韦州城内,直到洪武三十年,在朝廷的再三催促下,才在庆阳建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