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和朝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杜宁是清流进士出身,又有陈循这么个老师在背后撑腰,整个清流基本上都要卖他一个面子。 这些地方的仕绅,不管是朝中有人做官的,还是已经致仕的,总是能找到关系人情,让他们推脱不掉。 如此一来,就像钝刀子割肉,虽然速度不快,但是却稳妥且难以对付。 提起此事,秦王的脸色也有些不大好看,叹了口气,道。 “肃王府,眼皮子就是浅,杜宁不过就是答应,向朝廷请旨,增其岁禄两千石,他便扛不住了。” 话说的满是怨气,好似两千石是什么小数目一样。 但是,一旁的宁王却是忍不住吐槽道。 “秦王爷你话说的倒是轻巧,你秦王府岁禄万石,名下又有良田无数,自然是不在乎这区区两千石的岁禄,可肃王府岁禄不过一千石,朝廷若肯加两千石岁禄,便算是足足翻了三倍,肃王怎么可能不动心?” 在场几个人都是藩王,自然也对各家的情况知晓的很。 大明厚待藩王,这是不错,但是,真正算得上是厚待的,其实也就是那几家而已。 明初之时,太祖皇帝立国分封诸王,亲王岁禄达到了恐怖的五万石,但是很快,随着子嗣日繁,藩国渐多,太祖皇帝也意识到这样下去不行,于是,在洪武二十八年,重新更定了宗室岁禄,亲王禄一万石,郡王禄两千石。 但是,这仅仅是明面上的规制,很快,太祖皇帝又下旨意,根据各藩王的封地大小,以及品行举止,在具体的支禄过程中,又做了补充。 其中,晋、燕、楚、蜀、湘五府,依制支一万石,秦府支五千石,其余各府,分别在一千到五千石不等。 在这些藩王当中,代、肃、庆、辽四府最惨,因为远在边陲,转运艰难,加上民少赋薄,所以,每岁仅给禄米五百石。 当然,之所以这么设置,最初的想法,是考虑到封地越大,需要管理的庶务越重,所以俸禄越多,除此之外,还有就是太祖皇帝对一些藩王的偏爱,最终形成了这种局面。 再往后,永乐年间,各府具体的岁禄又重新有更定,但是,都是以增加为主,到仁宗登基后,为示亲亲之谊,对各藩王有过一次大规模的加禄。 秦府,宁府,沉府,庆府等几个藩国就是在这个时候,恢复了最高的标准,按照一万石支取,但是,除了这些之外,其他各府所加的数量都十分有限。 尤其是肃王府,仁宗皇帝大大方方的下旨,命肃府岁禄翻倍。 但是问题是,肃王府原本的岁禄,也才五百石,翻倍也才一千石,连秦府一万石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为了这件事情,历代肃王都曾经上本请求加禄,但是,均被朝廷驳回,可以说这么多藩王当中,唯独肃王的日子过的最是艰难。 你秦王府财大气粗,随随便便的两三千石不放在眼中,可是对于肃王府来说,这可是一笔了不得的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