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可想而知的是,出兵剿倭这样的大事,即便是已经决定下来,朝堂上必定还会有各种各样的言论和看法出现的。 早朝上,于谦如此言辞犀利的和王竑对峙,不可能不引起朝中诸臣的议论。 如果说,仅仅是如此也就罢了,但是,如今天子一道诏书降下,命于谦提督军务,这舆论的走向,可就未必那么单纯了。 俞士悦能够想象,要不了几日,就会出现于谦曲意逢迎天子的言论出现。 所以说,这才是让他想不明白的地方,天子既然早就定下了要让于谦来接下这个差事,那么,于谦理应低调才是。 毕竟,站在朝臣的立场上,王竑的道理,才是站得住脚的,朝廷要剿倭,大多数时候,都是力战无功,徒增靡耗而已…… 听了这句问话,于谦倒是沉默了下来,端起茶盏饮了一口,并未说话。 见此状况,俞士悦皱了皱眉,道。 “看来我猜的没错,这件事情另有隐情,怎么,不方便说吗?” 对于于谦,俞士悦是了解的,刚刚的那番道理,他能想的明白,于谦也不会不懂,既是如此,于谦还这么做,只能说明,天子另有说明理由,说服了于谦。 闻听此言,于谦沉吟片刻,最终道。 “仕朝兄,不知你对朝廷的海禁政策,是何看法?” 海禁? 俞士悦微微有些意外,但是很快,他就想到了早朝上,于谦和王竑对峙的时候所说的话。 当时他没有细想,可是此刻再回顾当时于谦所说的话,却的确品出了一丝不同的意味。 “稳妥之策!” 沉吟片刻,俞士悦便开口道。 “王竑今日所言,虽然有些偏颇,但是却也不无道理,倭寇海上战力强大,可到了陆上,却双拳难敌四手,厉行海禁,至少可以保住沿海安宁,虽然会时候倭寇袭扰之事发生,可利大于弊……” 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朝臣,对于海禁的看法。 闻听此言,于谦思索了一下,最终,还是把自己那日和皇帝的奏对,挑拣着关于海禁的部分,简略说了一遍。 “……按陛下的意思此次出兵剿倭,并非是为了根治倭寇,而是要保证皇店的海船能够顺利回归,届时,海上航路若能打通,恐是一条不亚于互市的财源。” 虽然说,私下奏对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泄露,但是,天子既然没有让他保密,便说明,还是可以透露一些的。 “你的意思是,陛下要开海?” 俞士悦眨了眨眼睛,脸色有些讶然。 他虽然已经料到了,这件事情背后不简单,但是,却没想到,藏着这么大的干系。 开海可不是闹着玩的,海禁政策,毕竟是太祖定下的国策,若要动摇,其难度比当初开放互市,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而且,这个问题还不单单是祖制的问题,要知道,除了太祖皇帝之外,太宗,宣宗等历代先帝,也都曾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