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的很“甜”,又细心观察着众人的神情。 渐渐的也拼凑出了一些……简单的书院常识。 赵戎目前这种被晏先生举荐入书院的情况,是以特长生的名义加入的。 关于这个名字,赵戎很满意。 特长生?他正好有特长…… 这个特长生名额,林麓书院每三年就会给予书院先生一些,当然,书院先生也是有着某种特殊的等级划分的,不同的先生手上的名额数目不同,可都比较稀少。 但是,这个特长生听名字感觉很厉害,但却只是一种口头上的说法而已。 因为特长生的名额属于书院给诸位先生的一种福利。 书院先生可以将它作为人情给外面的朋友。 也可以是真的有很看好的想培养的年轻后辈,会主动招收他们。 但是一般情况下前者居多,后者极少,毕竟真有能耐的早就可以通过三年一次的书院考核正大光明的加入林麓书院了。 所以说特长生几乎都是进林麓书院镀金的关系户? 不过赵戎还揣摩到了书院这种做法的另一种深意。 之所以聚集半洲文化精粹的林麓书院要放出这种口子,估计也是为了起到类似鲈鱼效应的作用,加入一些调皮的“鲈鱼”,可以让书院内的死气沉沉的“湖水”搅动,让其他“鱼”活动起来,特定时候,还可以起到其他学子负面情绪宣泄口的作用。 如此一来,这便是一举多得。 至于大师兄对他说的一年后被晏先生收为亲传弟子之事,也并没有赵戎想象的那般美好。 根据赵戎打探到的情况。 每三年一次考核进入林麓书院的书生们,还有赵戎这样的特长生,刚刚进入书院时只能被称为学子。 起初必须全部在一起读书学习,被分为几个集体,类似于赵戎前世的班级。 学子们一起上了一年的书院课程之后,考核达标者可以参加拜师大典,被书院先生们选为亲传弟子,当然,其中那些成绩优秀的读书种子还会被诸多先生“争抢”,而他们也可以自行去选择他们觉得合适的先生,不过这些都是极少数人罢了。 只有被书院先生收为亲传弟子,才能晋升为儒家士子,佩戴玉璧。 如此便也是诸子百家中的士子阶层,被所属学派彻底接纳,成为其中的正式一员。 然而那些学子中还会有很多人没有被选上,因为书院先生本就不多,弟子名额很少,那么他们就只能再等待一年,参加下一年的拜师大典。 不过,却只有三次机会,因为三年以内还未成为士子的学子将会离开林麓书院,下一届新的学子便又会到来了。 据李锦书所说,赵戎倒是不用担心三年后被迫离开林麓书院,因为那封举荐信的原因,他这个关系户只要老老实实别闯祸,三年内便能被晏先生收为亲传弟子。 但是。 赵戎嘴角一抽。 亲传弟子之间也是有很大区别与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