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泉州诸多古大厝中,陈碧峰故居也算得上是规模宏大、首屈一指的闽南古建筑了。它位于泉州西门外塔后村,于直谏御史陈庆镛的故居之后。这栋建筑占地4000多平方米,其中总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除去天井之外,共有54间房屋,有前大埕和后花园。据陈家后人介绍,这栋古大厝共耗去白银18万两。
陈碧峰是何许人也,为何有这么多钱,能建造这么大的房子呢?
原来,陈碧峰是位旅缅华侨,早年到缅甸谋生,十多岁时,在一家碾米厂当伙计。后来,他积攒了一些钱财,自己创办了一家公司,专向印度出口熟米。再后来,他又创办了两家碾米厂。随着事业不断发展,他又到香港、新加坡等地做生意。于是生意越做越大,事业越办越红火。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缅甸沦陷,他才回到泉州避难。
陈碧峰的古厝始建于1932年,于1935年完工。2015年9月25日,笔者随丰泽区作协,一起来到陈碧峰故居,有幸瞻仰这一栋闽南特色的古大厝,感慨良多。
2
从陈庆镛故居的后院书房边,有一条小道上来,就是陈碧峰的故居了。传统的闽南特色古大厝一字排开,中间是主厝部分,两边是护厝,各有天井。前面是大石埕,后面是大花园。大石埕还在,大花园却早已荒废,只种一些杂菜。与一般闽南传统古大厝略有区别是,陈碧峰故居西边的护厝上,有一层小洋楼,更体现当时主人外出谋生,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他在自己的大厝建造方面,尝试了一些洋为中用的建造格局。
立于大埕之前的围墙外,一眼望去,整栋大楼气势恢宏。除西边护厝有阁楼之外,以大门为中心,向左右两边对称分开,这也是闽南传统建筑的风格之一——居中对称式的建筑风格。故居坐北朝南,二进五开间加双护厝,悬山式屋顶,燕尾翅屋脊,中间有天井,凡此种种,都没有离开过传统的闽南古大厝建筑风格。
进入围墙踏上石埕,再往主厝大门走近,能看见一把铁栏围住大门。在中国大地上,无数古民居、古建筑,无不同时进入一个俗套,大有“人怕出名猪怕壮”的态势。一旦出了名,便有盗贼蜂拥而至,东拆一块,西挖一片,非把一栋整体性的建筑结构,拆成零零碎碎的古董不可。这也是为什么会在陈碧峰故居的大门前,围上铁栏的原因。叹惜啊,不知要到何时,我们才能不通过铁栏,看到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瑰宝。
透过铁栏,我们看到大门上方的辉绿岩上,有一块阴刻匾额,上面书有“锦亭远秀”四个大字。大门两侧的门柱上,也有一幅对联,分别是“黄门西望翘青锁”“紫气东来敞翠屏”几乎没有别类,在古大厝的正大门两边,也各开有一个小门,为的是夜间家人出入方便。古时大户人家一到夜晚,早早就把大门关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