霄台上望,烟尘今正起东。”字为行草,红色描摹,所以看得相当清楚。继续往上行走,总是见碑就拍,见榕就照。行到乌山顶上头,在“邻霄台”下方,左右两边各有两个大字,就是出了名的“海阔天空”此方碑帖乃康熙年间无名氏所刻,并不是康熙所书。站在“海阔天空”之下,可以鸟瞰半壁福州江山,极目远眺,尽收眼底。因此人若到此处,自然是登高望远,壮志万里“海阔天空”!
由“海阔天空”往下行走,我们转向“望耕台”“望耕台”也是在乌山高处,乃清乾隆年间福州郡守李拔游登乌山,望远极目,见茫茫苍苍农田一片,心悯农夫劳作辛苦,故作此“望耕台”以示后人!李拔不但大书“望耕台”还在边上题写:“为念民劳登此台,公余做啸且徘徊。平畴万亩清如许,尽载沾途血汗来。”“望耕台”下,如今已经不是农田了,而是高楼林立的福州城。在此鸟瞰福州城,也是半壁江山尽收眼底!
我们三人同行,恰巧碰到汉英老师的两位山友,与之闲聊几句,他们说要带我们到几个好去处看看。所以我们就跟着他们,一路谈笑着登上“双梦峰”“双梦峰”三字乃明朝人邵嘉明为纪念唐代隐士周朴所刻。传说周朴唐末弃官而隐于乌山寺庙,后因黄巢造反而被杀。生前常小憩于两峰之处,一日久梦方醒,悟得三世之缘,故叫“双峰梦”走过“双峰梦”之后便是“石天”明嘉靖年间,大臣名仕谢宜相、汤积中、高禧游山至此,书刻“石天”二字于山石之上,可见士大夫们都是喜欢到处留名的。
之后,我们一行五人,转过“道山亭”竟往“天章台”走去。“天章台”乃是一处天然岩石,形如大印,因元代诗人萨都刺曾于此吟咏“晚凉上乌石,置酒天章台”故后来宋郡守程师孟有感,篆书“天章台”三字于此。过了“天章台”往右行走,我们来到“冲天台”“冲天台”是为乌山“三十六奇”之一,据载此处为唐大中四年,刺史崔干于此建亭放鹤,故称“放鹤亭”宋熙宁年间,郡守程师孟游登此处,豪洒“冲天台”三字,以示“白鹤冲天”之意。再后清人凌翰又在边上加刻“古放鹤亭”四字为注。
我们三人跟着二位山友一路转着,最后竟分不清东西南北。从一个大平台上拾级而下,看到一块大石头,上面“阳字”书写着“黎公在,乌石在”这就是二位山友所说的“黎公石”了。原来这黎公乃抗倭名将黎鹏举,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黎鹏举率领水师,在罗塔附近与入侵的倭寇血战,八战皆捷,使福州城转危为安。郡民为感其忠勇,阳刻此石,以志留念。“黎公石”还有一奇处,就是在阳刻“黎公在,乌石在”的下面,又有一排阴刻字,而这排字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元朝至元年间。两处字刻相距二百多年,而且在刻“阳字”时,竟然还保留着下面的“阴字”不被破坏,实乃一大奇迹“阴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