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木匠到一代艺坛宗师,齐白石的人生充满传奇。55岁之后,他定居北京,接受陈师曾的指劝,苦心研习“衰年变法”以形写神,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其风格独具。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上,独立风标,其名声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他纯朴自然的笔墨意趣,小处见大,大处见奇,将国画的传统精神与时代气息相互融汇,将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文人画风相互糅合,形成独特有趣的大写意新风范,对现代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53年,90岁的齐白石老人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是继老舍之后中国的第二位“人民艺术家”
有段时间,白石老人曾对老舍说:“实际上虾爪上的东西还很多,可是我不用画这些玩意。余之画虾已数变,初之略似,一变逼真,再变色分深浅几十年,方得其神。”老舍深感此言,专为老人选取一些前人名句让他作画,其中一句是:蛙声十里出山泉。
老舍先生想请白石老人用画来表现听觉所感受的东西,确实有一定难度,比如风声、雨声、音乐声,鸟语花香等等,这些在国画艺术上,前人都有过不少探索。但如何让十里蛙声与山泉一起,在画中交融呢?白石老人苦苦想了两夜。
后来,他从诗句中的“出山泉”这三字得到启示,在“泉”上做起了文章。但老人的思路并不局限于青蛙张嘴的欢叫,他没有画出许多青蛙立于岩石之上哇鸣,而是在四尺长的立轴上,画出峡谷清泉,在清澈透明的泉水中,画上几只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游动。由此让人悟出不见青蛙见蝌蚪的景象,让人的思维继续拓展
白石老人的小处,足见其大功盖世也!这一路的山涧流水,这一路的蝌蚪闲游,如何不让人产生:蛙声十里出山泉的诗意呢?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一个文学家和一个书画家在艺术领域上对高层次艺术理论的共同探讨,是心灵世界和艺术世界的一次交融触动!它达到了国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最高境界,在中国国画历史上,无疑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