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反的,还会引发、激起不良的动荡因子。
我说梁济和梁漱溟,只想说明一个道理,做为中国人,我们要有自己的愤慨和主张,但不能只看到社会的不如意就产生愤慨,而应该接受、面对社会事实,分拆、研究并最终协助社会解决矛盾问题。光顾愤慨而大行其言,究竟又能做些什么呢?以实际行动报效社会,才是真正爱国爱民的国民!
梁济可算是大清遗老,虽然他想用自己的死唤醒国民,但他并没有做到,只不过白白地浪费自己的一条命。但是,他让我们值得欣慰的是,他去做了!他并不像一些人光说不做,嘴里满是愤慨,却不做一事。他是一个有行动的人,不光用他的嘴巴讲,用他的文章写,还用他的生命去完成他的思想。他希望世界清明,他提倡国性立国,他的死,是想让人们关注他的学说论点,用他的行动证明他的渴望。他并不因为自己是大清遗老,只想为大清挣点面子;他想用死唤起他心中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实干精神。
在这一点上,至少,他挽救了他的儿子——一位中国最后的儒家圣贤。他让儿子知道:活着,才能真正做一点什么。
他并不管别人怎样看待自己,只要心里亮堂。他知道人家叫他“梁疯子”但他的思想不疯。他不随便发言叫骂,只想做一个让人记得住的人。
而梁漱溟呢?据说他平时遇事总是三缄其口,最多是个只发言不办事的人。但后来,他为什么竟敢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公然顶撞毛主席呢?这说明他也是个干实事的人。虽然结局总是以卵击石,但就这一点,说明他是个诚实的人物,不只是口头愤慨的普通人。他是一个圣贤,知道什么当讲什么不当讲。不当讲的,他死也不讲;当讲的,就是死也要讲。
在中国的历史上,梁漱溟的名气早盛于毛泽东。他们认识的时候,梁漱溟是北大哲学系讲师,而毛泽东则是北大图书馆的管理员,他们是同龄人。并在后来的日子里,有过深切的交往。
解放后,毛主席和周总理叫他来北京做官,他愣是不做。但他却经常因为一些社会问题,与毛泽东进行讨论,说他该说的、表态他想表态的。因为一些问题和毛泽东意见相左,在1953年9月召开的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上,他公然和毛主席在会议上叫板!那可是捅了大篓子了,还真不怕掉脑袋!可见,梁漱溟不只是一个只写文章不看实际的知识分子,更不是只叫喊不做事的文化人。他的行为是忠于他的思想的,是忠于社会事实的。所以,他能称之为中国最后的儒家圣贤,确实有值得后人尊重的表现。
他是一位儒者,是一个圣人和哲人,他有他自己的儒家信仰和传承。他是一个有信仰的人!
后来,梁漱溟在文革期间,曾遭受批斗。当那些批斗他的人问他服不服时,他留下一句“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以可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