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能比肩这些人吗?不能。大恶者,他举了蚩尤、共工、始皇、王莽等人,宝玉能和这些人相比吗?更不能了。这就将宝玉放到了两者的边缘。最后一句不用再说。但看这一层,读者会有一种错觉,它让读者认为宝玉是这两个极端的其中一种,这就使宝玉的性格很神秘。读到这里,读不出什么,所以第二层,贾雨村又用现实的情况来进一步说明。
先看前面几句,太平盛世,世道多好啊。这邪气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飘荡,都藏到深沟大壑去了。但这并不是说没有了邪气,后面说的很清楚,有一点动荡,邪气就会出来,正邪相遇,就两相不下。这看起来,也会令人费解,什么正邪二气,说这些干什么?要知道,听来的故事,必是现实夸大了的,二人未见宝玉,而冷子兴对其有所闻,再传于贾雨村,贾雨村也只是一猜而已,所言必有含糊。这一猜一驳,又有其道理,这道理有不能说不对,他的例证也还算充分,所以,这两层论据已将宝玉身上那一股反叛的、超然的、浪漫的气性所渲染出来了。这是一种写意之法,根据冷子兴之言,再加贾雨村一点,宝玉之神初具。所以第三层,曹雪芹就要借贾雨村之口再做一笔,将这股神敛起来。
第三层,贾雨村举了三种境况下的人的事例。公侯富贵之家,清贫之族,薄祚寒门。其中,宝玉经历了两种家境,开始是公侯富贵之家,后来又成了清贫之族。他举了很多例子,我不一一列举。就在这里,刘心武先生拿李后主、唐明皇、宋徽宗来做文章,说曹雪芹肯定三人的价值观。我以为不是这样的,就算是真的肯定也不为过。这三个皇帝除唐明皇还有些政绩之外,虽在政治上没有作为,甚至还亡了国,但三人的艺术成就很高,在艺术方面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这就正论证了公侯富贵之家的情况,没有肯定否定之说。也就是这些人,不同的出身,不同的地位,不同的时代,但有相同的一点,就是秉正邪二气。读了前面两大极端,再度到此,就可以想到宝玉那种神秘的人格性情。他有这二气,上不能为仁人君子,下不能为大凶大恶,他又不同于众人,他就是另一个极端,也就是那种多读书识事,有致知格物之功,悟道参玄之力者。
宝玉经历了贾雨村所说的两种人生境况,起初他是公侯富贵之家,他是一个情痴情种;后来贾家被抄,他成了清贫之族,他也就成了逸士高人之属。这样就将一个写意的宝玉呈现在读者面前了,这使宝玉有了一个模糊的形象。贾雨村之言正是曹雪芹所要说的。曹雪芹不能让贾雨村说得很明白,因为贾雨村没见过宝玉,只是根据冷子兴的话和自己所见的几个人加以自己的理解来分析宝玉的人,这是个模糊的形象。所以曹雪芹又让冷子兴说了一个“成则王侯败则贼”
贾雨村评价宝玉的话是宝玉人格的初现,它并没有先表现在宝玉身上,而是先表现在贾雨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