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过两日,朱厚照找来杨廷和和礼部尚书王华,见面以后直接便讲,“朕先前曾经也下过谕旨,朝廷要编修名将录,其目的是要汉人始终铭记那些为国征战的将士,其视角是要超过一朝一代,哪怕不是为我朱家效力,也值得被铭记。”
王华和杨廷和相互对视了一眼,“陛下,武将悍勇,且朝廷封侯之旨意已经下达,赏罚已然分明。陛下此番再赏,臣只恐……贻祸无穷。”
“不,以前朕说过,既然说到了就要做到。而且朕在江南已经明言,如今的局势已经进入大争之世,内阁不是也在争相进行产业之议?朕可以先说一个暴论,产业是否兴盛,武力是最为重要的保证!”
下面那句话他就不好讲了,因为这两人都是文臣。
实际上朱厚照是要改变那种武将被压制的风气。
这个事情要分两说。
武将是不是该压制?或许该,以几百年的视角来看,重文抑武为几个朝代所接受自然有其道理。但最终给这片土地、这个民族带来了太大的伤害。
大明在他的带领下已经开始广泛的和周边国家进行交往,关键是这部分利益群体被他养出来了,底层逻辑也慢慢通了,再想往回改其实已经不那么容易。
所以再重文抑武,他觉得不合时宜。
这是他的个人判断,好与不好,真的难说,历史上并无相同的情况可以参考,只是他觉得后面的战事怕不会少。
“所以陛下的意思是……”
“朕的意思有两层,一,名将录上应该有周尚文的名字,而且撰文记述的时候不应该局限于强调他对大明的贡献或是为朕立的功。他的功劳要放在汉夷之争的角度来看,他争得不仅仅是大明的疆土,也是汉人的疆土。”
这段话对两个人是有震撼的。
即便有这样的评价,一般的习惯也是给死人比较多,在世的时候就开始‘著书立传’确实少见。
“陛下。”
王华颤颤巍巍的行了个礼,“陛下可还记得侯君集?”
朱厚照沉默不语。
侯君集灭高昌国,立下的功劳万世不灭,但也因为如此,他后来自恃功劳、忘乎所以。
唐太宗因为他贪了几万金的事对他进行惩罚,结果这家伙心生不满,最终导致他反叛。
这种也是有可能的。
王华语重心长的说:“臣不是要揣测谁,只不过有的时候赏其太多,不一定是好事,或许也会害其不浅。”
朱厚照微微沉吟,“朕确实也不想看到那一幕。”
“那老臣建议,皇上可暂时按下此心,人有生老病死,陛下也比靖虏侯年轻的多。”
这话就是体现一个老如狐的臣子心思了。
作为皇帝有时候要固执,有时候要听劝。
他当然是更想激励人心一点,不过做些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