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没有休息的地方,吃的会携带。
万一有的吃的也没有,需要一路讨饭呢?
“这个吧,其实每一个驿站所处的位置,是否是交通要道,周围的人口,本身消耗多少东西有个浮动范围。
与其他的地方作比较,再制作成图表,就会看出来。
你比如一处驿站往来的信少、东西也少、周围人口少。
它的消耗能赶上其他更繁荣的驿站,本身就是问题。”
李易从概率上来讲,数据摆着呢。
“万一当地百姓穷,天天去驿站拿面包和水,还有的甚至住在驿站,自然就多。”
毕构找出来另一个解释,像李家庄子的免费汤。
许多百姓天天来喝,喝一碗再走,当成日常的一项重要活动,喝汤的时候还有种神圣感。
贫穷的地方,驿站放在县里或村里,百姓就天天去拿。
哪怕是三分之一个黑面包,一天拿一次,总够一个人果腹。
告诉他们说喝开水好,不生病,他们每天去喝开水。
县城中自然是乞讨的人,即便是进了县里的悲田坊,他们额外能拿到面包,为什么不拿?
“村子里和县里的本地人驿站不知道?拿一次可以,天天拿的话记不住?
拿多了的不给,除非是买邮票,买一钱的邮票,给一个面包,面包本身成本就超过一钱了。”
李易不认为驿站的人看不出来,偶尔要一次,当朝廷补贴了,每天一次占便宜,不提供。
毕构点下头:“倒是能行,只是买一钱的邮票给一钱多的面包,还是赔。”
“买了邮票他们留着?当然要用,原来不想写信的,这次可以写个信。
你比如两个村子有相互嫁娶的人家,不识字,买面包后,发现这个邮票还能帮着送东西。
他们会说出来,让驿站的人记下,然后把东西送回娘家,或给亲家。
要求驿站的人帮忙写信,额外加钱,送包裹不用。
等往来多了,再买一钱的邮票就只给三分之一的面包。
或者是买够十钱的邮票,给一块面包。这时……”
“这时他们习惯了,发现花一点钱就能把东西给送到地方,比自己去方便,还不耽误自己干活。”
毕构接过李易的话,顺着说。
“对,还能加深双方往来,亲情有时需要维护。抓几条鱼,制作成了鱼干,给娘家送回去。”
李易举例子,邮寄多方便啊。
两个地方的人相隔六十里,一天都赶不到地方。
送一点东西要浪费四天时间,地不种了?家里的活儿不干了?
给驿站,六十里,贴上邮票,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