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玄幻小说>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 第175章 外商再来

第175章 外商再来(2 / 3)

“今年棉价怎么样啊!”

“每公斤11块左右。”

“哟,涨了点啊,一亩也能卖个2000块钱。”

“比不上你们种草的。”

“哎呀,也差不了多少,说是亩产2.5吨干草,哪有那么容易啊,我前两茬就只收了1.2吨,这一茬也明显减产了,全年能收2吨就不错了。”

种棉花的职工别提有多酸了,2吨那也是2000多元钱。

想他们种棉花,还得一朵一朵的手工区采棉,最后下来也只能卖2000多点。

但棉花成本多高啊!

亏死了!

现在想改种苜蓿都只能等明年了。

还不知道有没有种子。

但没过多久,苜禾农牧的外贸大单传到了兵团农业局。

苜蓿出口给岛国3300元每吨?

与岛商签订26万吨外贸大单?

畜牧处的唐勇人懵了,随后又把信息分享给了邹庆,两人聚在一起面面相觑。

邹庆想了想,向唐勇说道:“兵团也有很多饲料加工厂,要不也考虑引进一下加工设备,向国外出口苜蓿?”

唐勇摇了摇头,道:“与饲料工业相比,苜蓿加工业的运营难度比你想象的更大,经营一个万吨级的加工厂要比经营一个十万吨级的饲料厂要难得多。”

“苜禾为什么能行?”

“苜禾的原料极为稳定,基本不与农民打交道,交易成本低。

而兵团需要发动职工种植苜蓿并保证较好的收益,交易成本很高,收购来的原料质量也千差万别,很难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

在浮躁的市场情绪下,像辉煌种业、兵团这样理智的企业和组织并不少。

很多企业都经历了市场的毒打。

奶牛场不收苜蓿,农民不愿意种苜蓿,加工出来的草产品也不符合出口的标准。

这些草业的拓荒创业者,坚守苜蓿产业多年,经历过低估、彷徨和失败。

苜禾的出现就像是黑暗海洋中的一盏明灯。

但这灯太神秘了。

很多人对其都是一知半解。

有的认为苜禾是种子牛逼,有的知道苜禾机械化和加工技术一流,有的推测其没有原料困扰。

苜蓿商品草企业各自打探着消息,渴望从苜禾身上找到生存发展的秘诀。

九泉,嘉禾集团。

郭阳也没想到只是一次融资,居然会引发这么大的关注。

连国粮和农发集团也承受不住舆论的压力,多次联系郭阳。

尤其是农发集团的尤复先,已经学会了调侃了,小老弟,要不要出海玩啊?

华夏农垦在非洲有十几个农场,要不南美也行?

郭阳被弄得哭笑不得。

但还是委婉拒绝。

在种植业版块,嘉禾现在还没到出海的时候,国内的大片资源都还没开发完呢。

从上到下,舆论的热度有点消散的迹象,国粮的庄可和农发的尤复先刚准备松口气。

郭阳又嘿嘿的说道,

“苜禾农牧第三茬牧草正在收割,新鲜的外贸订单即将出炉。”

“这次的订单只会比上次的更大!”

庄可和尤复先已经麻木了,只能摆烂。

谈论就谈论吧,又不会少块肉,国粮和农发融资出的钱也并不少,其创始人还笑嘻嘻的和他们聊天打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