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藏南(4 / 6)

椅上,回忆起了这些日子的思考。

其实从红旗河‘构想’出来后,他就一直拉着地质院的小年轻魏乐军在研究红旗河。

为什么是他第一个指出王浩院士团队自流线路的漏洞?

因为他在意啊!藏南那块地,他曾数次站在大山上眺望,虽然看不到,但他知道它就在那里,只是华夏的学者进不去。

敌方不仅在这里部署了一个5千人的侦察营,还有一个中队的苏30战斗机,以及不断加强的各式武器。

而华夏的后勤困于天险,运不过去。

藏南六县,最好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却控制在他国手上。

而偏偏红旗河最佳的自流路线要流经这里,所以赵希涛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问题。

自流线路行不通。

所以他发文完全否定了该线路,并结合自身的经历提出了万不得已的两条线路:通过超长隧道输水。

这同样在短期内不具备技术实力和经济条件。

这会儿,郭阳问他还有没有另外的调水线路,这让赵希涛陷入了长考。

郭阳也不急,慢慢等待。

他甚至还把带来的一份地图,平铺到了桌面上。

赵希涛没看地图,而是想起了一件事,

“其实在1994年,就有人提出过南水北调大西线构想,也被称为朔天运河。

从雅鲁藏布江上游的的‘朔玛滩’起,沿3588~3366米的高程,串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大渡河,至阿坝由贾曲入黄河,调水2000~3800亿立方米;

不过这一工程也只是宏观设想,研究深度也不够。”

郭阳没想到还真可能存在这样一条线路,一时之间愣了愣,缓了会儿,才说道:

“意思是还存在其它线路吧,赵老有没有兴趣研究一下?”

“有这功夫,还不如想一想先怎么收回藏南呢。”

“术业有专攻。”郭阳沉吟道:“就像嘉禾,主要任务就是把能源林产业做大,这样红旗河才有实现的那一天,不过要尽快,要赶在印度之前开发雅鲁藏布江。

所以,就需要赵老出一份力,只需你指出一些关键节点就行,其它的交给年轻人。”

说完,郭阳也一边观察着赵希涛,一边喝茶缓解思绪。

沉吟了会儿,赵希涛说:“也罢,老头我就再折腾两年。”

郭阳松了口气,又说道:“在这之前,还有一件事,要麻烦一下赵老。”

“什么事?你说。”

“藏南的水文和山川地理资料,你能不能帮忙整理一份?越完善越详细越好。”

“要这个资料干嘛?”

“没有吗?”

“国内有这个资料的人和单位不少。”赵希涛说道:“但要说最详细的资料,郭总还真找对了人。”

“那这事就麻烦你了,请尽快,最好这两天能给我。”郭阳笑道:“当然,会给服务费。”

“钱好说,老头我退休工资其实也不低,下次请你喝好茶。”

赵希涛站起了身,摆了摆手,“得,我这就回去给你弄资料。”

郭阳跟着一起走出了茶铺,目送赵希涛进了小区。

“这老头其实也不难说话。”

跟在一旁的罗修说道:“任谁看到领土被占都很难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