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铅笔小说网>玄幻小说>盛唐挽歌> 第65章 霓裳羽衣曲

第65章 霓裳羽衣曲(3 / 5)

李林甫自言自语说道。

“但总数是一定的,胡商把长安的粮食运走了,得补齐缺口才行。”

李林甫心中很明白,李隆基好大喜功,什么都想要。可如果支持河西走廊的用兵却把长安弄得闹饥荒了,那他这个右相肯定是要当到头。

从河北来的粮秣数量够多,而且走通济渠运费也最少,所以……只能继续苦一苦河北,加大河北那边的漕运输出量了。

嗯,光运不行,还得有东西可以运,所以税也要加一点,增加河北的户税好了。租庸调是“祖宗家法”不好轻废,户税灵活好变通,加户税。

李林甫思索着,必须要加大对河北地区的粮食征收,才能满足对西域与河西地区用兵的后勤需求。

只是,光收税还不行,如何把这些粮秣运送到长安,才是重中之重。这样问题转了一圈,又回到漕运这里来了。

高宗时期长安缺粮,朝廷也曾经想办法通过陆路运输粮草到长安,然后……负责驮运的骡马累死了八成以上,长安粮荒却未得到根本缓解。

那一次打脸,可以说差点把大唐的雄心壮志都给打没了。

所以后面长安所需粮秣就不得不完全依靠漕运了。但漕运也有漕运的问题,就是河道要长期梳理,运费也不能说便宜。

如今漕运供给长安就已经很吃力了,要是还要将长安变成粮秣中转地,从而供给河西走廊,那将是国家财政不能承受的重担。

所以郑叔清当初提的办法是好办法,让西域商人运输粮食到河西走廊贩售于民间,再用和籴法将粮食从民间收到常平仓内,最后将常平仓的粮食用于军需。

这些好处,李林甫已经看到了。

但还远远不够。

“漕运,漕运……粮食从哪里来呢?”

李林甫陷入沉思,感觉以现有的运输条件,已经束手无策了。

除非,开凿新的运河?

这个念头在脑中出现后,就挥之不去。

他从柜子里拿出一副分布运河图,举着油灯查看。

永济渠一直都比较顺畅,而且比通济渠的距离短得多。因此这一段可以挖掘的潜力不多。

漕运卡着的点,主要是长安到洛阳这一段,三门峡的险峻,让槽船过境的损失多达两成到三成!

成语“中流砥柱”,便是出自于此。

光那根柱子,毫不夸张的说,坑大唐的程度就不亚于发几场大地震。

“陕州与长安之间,再开一条槽渠?”

李林甫心中打鼓,盘算着要不要再开一条新运河。

“罢了,献俘庆典后再说吧。”

李林甫有种无力感。

每个人都有摄权的心思,说好听点叫上进心,说不好听的叫控制欲。李林甫想摄权,但他也知道,光靠权术是没用的,必须要可以解决朝廷现实的问题。

现在他有一个设想,就是要不要开一条槽渠解决西北用兵的粮草问题,以及,从这件事里头,他可以获得怎样的好处。

国家的事情要办,自己的事情也要办,这就是他李林甫的信念。

“不如先投石问路好了。”

……

庆功宴会当日,郑叔清命人给方重勇送来了一套唐锦做的袍子,藏青色,庄重大气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