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保卫埃及。
12月 7日,韦维尔将军率 3万军队和一个坦克旅,从马特鲁以南向意军发动反攻。
在短短一个半月时间里,英军以伤亡不到 2000人的微小代价,歼灭意军 9个师,俘获意军官兵达 13万人,意军遭受重创,北非战场主动权逐渐落入英军手中。
在欧洲战场,1940年 6月 10日,当德国军队迅速攻入法国并逼近巴黎,法国政府逃离巴黎之际,墨索里尼认为时机已到,终于放弃中立立场,向法国宣战。
但意大利军队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到 6月 18日,意大利大约 32个师在阿尔卑斯山前线和南方的海岸一带与法国 6个师激战一周,却未能迫使法军后退一步,尽管此时守卫在法意边境的法国师正遭受德军从背后攻击的威胁,意大利军队的战斗力和战斗意志可见一斑。
面对这些初期战况,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虽对战争走向有所担忧,但考虑到国内舆论环境以及与墨索里尼的权力制衡,没有过多干涉军事行动。
彼时意大利国内,法西斯宣传甚嚣尘上,民众被灌输着恢复古罗马帝国荣光、对外扩张以获取生存空间等思想,大批年轻人受蛊惑加入军队,对战争满怀热情,认为这是意大利走向辉煌的必由之路。
而工商界人士受利益驱使,期望通过战争开拓新市场、获取资源,为经济困境找到出路,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支持战争举措。
只有少数有识之士,看到了意大利准备不足、战争潜在风险巨大等问题,在私下表达着对参战的忧虑,但在当时的狂热氛围下,他们的声音被淹没。
这种国内舆论的复杂性,使得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在战争初期难以强势扭转局势,只能暂且观望,寄希望于战局能朝着有利于意大利的方向发展。
随着战争进程的推进,局势愈发对轴心国不利。
苏德战场,德军遭遇苏联红军的顽强抵抗。
从莫斯科保卫战的寒冬困境,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惨烈巷战,德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意大利军队原本随德军一同进攻苏联,期望从中分得利益,可现实却是,意军不仅没捞到好处,还在冰天雪地、物资匮乏的东线战场遭受重创,大量士兵被俘、冻伤、冻死,士气极度低落。
除此之外,就是国内的经济也出现了,工业生产因盟军轰炸陷入停滞,粮食供应不足引发民众大规模抗议,反战情绪高涨,法西斯政权摇摇欲坠。
面对如此严峻局面,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心急如焚。
他深知意大利已被墨索里尼拖入战争深渊,若继续跟随德军负隅顽抗,国家必将万劫不复。
于是,他频繁与国内垄断资产阶级的大资本家们秘密会晤,向他们剖析局势:“战争已使意大利千疮百孔,工业瘫痪、农业歉收,民众生活困苦不堪,若不及时止损,我们的财富、地位都将化为乌有。”
大资本家们起初出于对法西斯政权的惯性支持以及对战争局势的误判,态度犹豫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