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设计工作和家庭分离,看看应聘者的决心如何,相当于变相的服从性测试。
如果不愿意去外地工作,那只能说明这个人的决心不够,他过来应聘,只是为了在靠近家庭的地方,找一个混吃等死的工作。
如果愿意去外地工作,那说明这个人有奋斗的心思,这种人值得培养,可以作为未来公司的骨干储备。
同时,这个方法也可以合理拒绝掉一部分本地人员工的人情,避免他们试图将家里面的年轻人安排进农场。
毕竟作为一个企业,如果一个部门的员工,出现大量有裙带关系的员工,很容易会出现相互包庇,甚至损公肥私的情况。
这些三四十岁的本地人,只是初期应急招聘,才会允许他们在本地工作,接下来招聘的员工,公司会逐步采用异村、异镇安排的方式,将员工进行混编。
而且江淼已经通知了姐夫,让他在赣南地区招聘500个年轻人,然后带回来汕美的农场当小组长。
毕竟5万多亩榴莲种植园,每100亩需要一个小组,即11人,这意味着一共需要5000多人。
非常有必要从其他地区引入外地员工,用于制衡本地人员工。
实际上公平镇本身也没有那么多劳动力,根据镇政府提供的信息,公平镇2024年的常住人口大概在11万左右,考虑到公平镇是劳动力大量流出区域,因此适龄劳动力占比大概为50%左右,即5.5万人。这5.5万适龄劳动力之中,要刨除公务员、老师、小个体户、孕妇,再刨除一部分不适合的人群,比如体弱多病、娇生惯养、劣迹斑斑、好吃懒做之类的人,满打满算大概就只剩下3万人左右。
要从3万人之中,招聘5000名农场工人,显然是不可能的。
毕竟很多本身就有固定工作,或者家里面经营着农场,也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忍受农场的工作强度。
因此从外地引入劳动力,就是必然的选择。
一旁的老吴,将华子塞给高向阳:“高场长别客气。”
“下次别这样。”
老吴听了高向阳的提醒,也觉得自己还是先问一下自家孩子的想法,毕竟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吃不了苦。
虽然他觉得农场的工作就挺好,对于他们这些长年在农村的中老年人而言,劳动强度已经是相对比较低了。
比如搬运东西,很多时候都是使用三轮车和缆车运输,他们年轻的时候,进山里面砍柴之类,只能用肩膀挑。
老吴刚回到自己的三轮车旁,准备搬树苗。
另一个同村中年人靠过来,小声地问道:“水哥,高组长怎么说?”
两人一起抬下一棵树苗,放在了缆车的外挂架子上,然后使用专门的固定绳扣,紧紧扣住树苗。
老吴边走边小声回道:“公司确实要招人,不过如果是年轻人,要去外地工作,我们这些中年人,虽然可以留在本地,但不能在自己的村里。”
“看来我闺女是没有办法了。”
老吴再次搬起一棵树苗:“你闺女就初中毕业,又娇生惯养,农场的活肯定干不了,公司的文员要大专或者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