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和欧洲上映,均取得的较为不错的收益。
之前老谋子的《我的父亲母亲》这些电影,都由他推销到了北美的市场,特别音像方面,随着张一谋的名气提升,当年只了几十万美元买断的影片,一直在持续赚取着收益,并且越来越好。
“chan,我想以市场上的最高价,收购你的新片《孤胆营救》!”
安伦聊了会,就说出了自己找他的来意。
“谢谢威尔先生对我的看重,首映之后再谈不是更好?”
因为《孤胆营救》不是入围电影,所以完全不需要等到首映后再卖;在外行人的想象中,电影交易市场的现场,应是万人集聚,买家穿梭于数百电影摊位之间,择优者现场竞价。
但事实上,大多数买家在奔赴电影节之前,就已经提前做好对意向影片的准备工作,陆续开始和片商接洽、沟通,提前约定会议时间。
由于多数项目还处于前期开发或刚开拍的阶段,无法看到成片,所以各展位,才会有一个电视机随时准备播放电影的制作絮或粗剪预告片。
在电影市场现场,买卖双方的会议短而快,流程大概是:买方对看中的影片询价,然后了解实际制作成本,试试讨价还价,如果能够当下报价的就马上报价;如果不能,就设定一个时间点,作为截止报价日期。
好的影片,一般能够同时收到很多公司的报价,至于最终敲定与谁合作,主要还是看金额和关系。
在电影市场的官方场地之外,附近的酒店、咖啡馆、餐厅,都可以成为电影交易最终敲定的地方,而这“电影市场”之外的热闹,没有多年丰富的人脉和关系,很难参与进来。
在后世,很多时候,电影买卖早在电影节之前就差不多谈完了。
现在的安伦·威尔,在陈愈看来,就是这样的买家。
他有些迫不及待,想要一击必杀;在首映还未开始前,完成成交;陈愈当然是想多收几家的报价。
“chan!”
安伦喝了杯咖啡,朝陈愈微微笑了笑:“我分析过你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佳作;如果这次看走眼的话,那只能说明我的眼光很差,但我相信我的判断!”
“如果首映后再拿下的话,其实会影响我的判断,我相信很多家片商,都会给伱报价!”
“你有一个大概的心理预估价么?”
安伦确实是一个非常资深的买方,他的话很好理解。
就是陈愈猜测的,用一个合适的价格,直接买下《孤胆营救》,他才不管上映后,电影的质量如何。
而且,这种的开价,一般让人很难拒绝。
因为要很高的价格,才会让片商心动。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陈愈《孤胆营救》投资了2000万人民币,以他的人气,卖个2000万美金绰绰有余;陈愈内心的价格,可能要到3000万美金,但安伦,直接3500万!
就是他的这个价格,让买方有些难以拒绝。
哪怕你首映了,电影质量很高的情况下,很多片商其实也开不到这样的价格。
这跟韦恩斯坦这种骗子又不一样,这家伙是报高价签合同给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