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简单,这一个家族谁来就投降谁,所以就延续了下来,至今已存在两千五百年。
这就是孔子家族,从孔子开始,一直到今天,已经延续了八十代。
孔子家族的地位,是传统大夏王朝塑造起来的,所以在传统大夏王朝更迭时,表现出超然属性情有可原。
然而,讲究华夷之辨的孔子后人在面对夷狄时,却是“谁来就投降谁”,显得节操碎了一地。
根据史料记载,金兵南下时,衍圣公孔端友南下,成为孔氏南宗衍圣公。
但孔端友的同父异母弟弟孔端操,却主动投降金军,成为北宗之始。
后来的孔门,最正宗的就是北宗。
之后,蒙古、金、南宋三国并立时,天下竟然出现了三个衍圣公。
投降蒙古的孔之全,还曾跟随蒙古军队与南宋交战,并为蒙古人战死。
到了元朝的时候,衍圣公孔元措去世,孔子家族后人拉开了一场衍圣公争夺战,争相向忽必烈撒娇,忽必烈哈哈大笑:“尔等皆回,务要竭力苦读,若果有才华,朕方能封官”。
清朝的时候,顺治刚在燕京登基,被崇祯册封的衍圣公孔胤植,就发来一份《初进表文》的贺电,歌颂顺治“承天御极,以德绥民”“六宇共戴神君”“八荒咸歌圣帝”等。
总之,在“夷狄”来临时,在“夷狄”屠杀同胞时,在同胞水深火热时,孔子后人代代备受国人的优容,却率先背叛同胞,没有一个字的抗议,甚至争相献媚撒娇。
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即:在国家危难之际,为何孔子后人如此没有节操呢?
按理说,孔子家族代表儒家正统地位,每一个王朝都需要孔子家族“做门面”,这一家族的地位非常超然,没必要那么低三下四向新主子撒娇,应该矜持一点吧!
原因很简单,和国家同胞没什么共呼吸同命运的概念,心里只有孔氏家族,表现积极一点,“衍圣公”的地位才更牢固。孟子赞美孔子的“圣之时者也”,让人无语的是,孟子一语中的,后人适应到了“谁来就投降谁”的地步了。
有一个未经证实的传言,说抗战的时候,孔氏家族摇摆不定,很可能投降东瀛
人,为了防止当年孔子后人投靠女真人、蒙古人、满清的历史重演,所以在鲁东沦陷之前一刻,某光头密令军队把孔家掌门人带到了大后方。
或许,正因为“谁来就投降谁”,而不是简单的儒家领袖这么简单,所以孔子家族才一直屹立不倒。
显然,这样的家族,虽然延续时间长,却注定成不了大夏的民族脊梁。
在历史长河中,孔子家族中,也有积极抵抗“夷狄”的硬骨头,但从一个家族来说,的确是“谁来就投降谁”。
沈飞是个典型的民族主义者,对于这种家族,自然没什么好感。
当然了。
对事不对人,在这位孔副局长没招惹自己的前提下,沈飞自然是不会为难对方的。
“不知道孔局长今天来找我,有什么事情么?"
沈飞淡淡地说道。
“是这样的,我今天过来,主要是为了章济柯的事情。&quo